教学论文发表美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7-23 14:35:37 更新时间:2014-07-23 14:26:35
青春期不仅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学科教育的渗透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对的重要手段。
摘要:时代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已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美术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渗透,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矫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美术对初中生情绪、情感、自信心、意志力和挫折承受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如何发挥美术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学论文发表,美术,心理健康,情绪,情感,意志力,创新
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个体对客体认知及自我情绪的表达,是个体心理的投射,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技能,对于疏导不良情绪、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钱初熹的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一文指出学校美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体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也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健康稳定、自我控制力强,人格健全,经得起挫折和失败,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目前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意志薄弱、缺乏克制力,心理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打击。
二、美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美术课堂形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美术课堂具有活泼、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发展特征,课堂上有趣的课件、精美的图片、直观的教具展示,这些都可以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美术课给学生带来快乐,让学生处于较好的情绪状态中,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充足准备,选择适合学生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如视频、范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无限的想象延伸。
(二)、积极的美术创作,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门户”。 受近代教育特点的影响,中学生的学校生活枯燥,心理压力过大。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如:鲜艳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深深的感染人,画面给学生的感受来改善调整学生的情绪,从而获得一种轻松的心境。
心理学家认为各种图案、标志或者某种线条、形状、颜色,均可被视为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影响:三角形稳重,水平线和开阔;红色热情奔放,绿色生机勃勃。
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情感的满足会促进心理发展。人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平衡状态才能够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美术的表现过程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与宣泄的过程。著名画家朱耷,在明朝灭亡之后采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心中的无奈、不满等情感宣泄出来。美术创作正是让学生通过运用这些表达感受的元素,来表达情感,来宣泄心中的压抑,从而达到情绪的稳定,保持生理与心理的平衡。
(三)、美术创作增强学生自信心,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自信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术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活动,美术的表现过程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过程,美术作品的形成让学生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感,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完善了学生的人格,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美术创作课程设计中,课程安排以学生兴趣需要为中心,课堂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能力差异,预设问题,注意因材施教。
青春期的意志力发展具有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这就导致学生的自控能力差。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受到失败的考验,美术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以培养学生敢于承受挫折的心理,从而训练学生的意志力。美术创作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问题不能自己解决,对于挫折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更加的不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环节对他们进行引导、鼓励,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
首先美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兴趣,并且将兴趣保持下去。所以,教学设计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创作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进行疏导,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坚持完成创作,逐渐延长创作时间,提高创作难度,让学生的意志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
(四)、美术创作过程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缺乏友谊、交往困难。学校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场合,而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分组合作、课外活动等方式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同学接触加深友谊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互帮互助带来的双赢效果,感受合作的成功感。
(五)、美术创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不仅是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美术绘画课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围绕绘画的主题展开想象,如:对绘画内容进行想象,故事联想中选取故事片段作为绘画的内容。在手工课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尽情想象,鼓励他们大胆的动手去做。
首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有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有利于发挥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新课堂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打破单一的评价标准,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以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美术教学中将欣赏范画和示范绘画相结合,欣赏范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对绘画的示范是学生学习技能的过程。创作意识也需要有绘画技能做支撑,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以发展。
三、美术教育的心理矫正作用
有研究表明,美术教育不仅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艺术治疗”作用。对于自闭内向的学生,可以利用美术的方式治疗心理障碍,如:运用绘画的表达性治疗形式。
我国美术教学学者尹少淳认为,娱乐性的美术活动,有助于自闭症的孩子恢复信心。这与罗恩菲德提出的美术教育的治疗观点有相同之处。美术艺术治疗师玛考而蒂提出,艺术治疗过程中,个体绘画表现出的潜能和情感,让其情绪有了宣泄物化的途径,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强化,这可以支持治疗后个体的生活。而这一观点正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四、结语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长期以来心理上的失衡和心理结构上的不完整导致的,也是由于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多少年来我们追求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的生活学习受到影响。美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矫正作用毋庸置疑,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美术这一艺术手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改变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美术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同时也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丁宁.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孙克勤.个性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罗红.美术教学评价与心理效应[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