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学报范文高校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所属栏目:青海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2014-08-11 16:02:11 更新时间:2014-08-12 09:09:2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结构和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变化,学生的第二课堂也不断丰富起来,高校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导平台,高校社团能以其自身的多样性、自由性、等诸多特点在高校中成为主流的活动平台。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类论文范文,选自期刊青海大学学报,杂志是青海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从1998年开始自季刊改为双月刊。其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我校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为四化培养合格的综合型人才而服务。
摘 要: 高校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当前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高校该如何做好相应对策。
关键词:青海大学学报,高校社团,机制,转变
它的存在方式,即丰富了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形势,又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起到调剂作用,给高校带来生气和活力。在各种的统计当中,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的学生比例占65%,高校社团的接受程度高,受众广,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校社团与其他事物一样,在不断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面对新形势下,为迎合当前大学生的更高需求,高校社团如何找出自身问题,如何创新高校社团发展新模式,是高校社团发展的新问题。
1 高校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任何事物都逃不过发展的必然规律。新时期,高校社团在提升校园校园文化的同时,自身发展中也在折射出许多新的问题,高校社团建设应该认真对待新问题,从本质上找出问题的原因,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对策,能够让高校社团建设在新的时期里健康发展。
1.1 高校社团中指导老师的缺失。在高校社团活动和发展中,为使高校社团成员和活动能够得到整体进步,相关专业社团会自发邀请一些老师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但由于大部分指导老师都有自身额定工作,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指导社团工作当中,高校也没有对社团指导老师提出必要的倡导条件,高校也没有对教师所承担的额外工作量计入到有效工作中,导致高校社团指导老师对待指导工作缺乏积极性,指导的工作质量不高,也就不能够提升社团活动质量。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是导致高校社团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1.2 高校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单一。高校社团是由学生群体组织的个人性质团体,活动的经费多来源于社团自身缴纳的会员费,会员费不高,每年高校团委划分到学生社团的经费很有限,很多社团都面临经费不足,难以支撑整个社团大型活动的正常运转。这种现象的存在,社团活动小打小闹,活动影响力不强,直接导致高校社团活动的整体质量下降,给社团成员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1.3 高校社团发展机制落后。在我国高校社团的兴起和发展都相对较晚,社团的机制结构建设多为效仿和套用高校学生会机制。形成了社团实际发展和社团机制不相迎合的现象,也造成了社团负责个人对整个社团的活动和发展会起到主导作用,社团负责人的能力决定了社团的发展,高校只注重社团干部的能力培训,而忽视高校社团长期有效机制的建设,也就产生了高校中某些社团不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影响高校文化建设。
2 新时期高校社团发展的新对策
2.1 社团机制建设的转变。在高校中,在给予社团自身的自由性的同时,学校在社团发展的大方向上给予相关的管理和控制。高校中的社团联合会是负责高校社团的统一管理,其内部组成部门和高校学生会一样,内部部门过于行政化,对社团实行权力性的管理。不能够主动和积极的去帮助社团发展和进步。所以要从机制建设内容上发生转变。在部门职责和社团关系上要有具体针对性。在现今的高校社团里不同种类社团的文化活动对第二课堂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团要有的不同的管理和指导,才能体现出不同社团给校园带来的不同文化。社团管理内部取消相关“空”部门,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部门,针对不同社团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工作。
2.2 社团延续性。高校社团发展本身就有其自己的观念和追求目标,来引导社团的发展方向。社团成员不应把精力放在管理权限上,应把目光和任务放在社团本身文化沉淀、积累经验、建设机制上。这样社团才能形成有规划、有目的、有完备制度的发展路程,才能使社团发展有延续性、持续性。
2.3 提升社团文化。社团的特色文化是社团存在的意义,对于各个社团来说,社团文化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提炼。高校中的社团文化更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努力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树立校园社团优秀品牌文化,要发扬并传承优秀社团文化,摒弃一切恶俗文化。保持高校社团文化高水平。
2.3 社团机制转变。在高校中,应以“既严肃,又活泼”的原则来管理学校社团,机制应以服务社团发展为思想。在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中,应把社团成员参与的社团活动的成果归到其中,能够鼓励社团学生对社团活动的积极参与。在教师的考核和绩效上,应将具有特长的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范畴纳入其中,对于在知道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应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些机制的建立会促使高校社团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末霞,张秀华.发挥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2.
[2]王永胜.高校学生社团运作模式新探[J].民族论坛,2007.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