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8-11 16:34:47 更新时间:2014-08-11 16:09:4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民间民俗、习俗、工艺产品以及技艺等出现逐渐消失的趋势。如何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因此,本文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服务情况展开论述。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典型调查法
摘要:为了更好的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历史文化,笔者分赴石家庄周边地方对学生及民间美术情况进行调研,讨论了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如何进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关键词:社会学论文投稿,地方非文化遗产,研究现状,解决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1、地方非遗遗留的多少是研究该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后人发展方向和分析研究提供了直接依据。根据收集信息可以分析出,该地区偏重手工工艺制作技艺,尤其对体现娱乐性质的制作偏多,可以得出该地区人群生活应该略为富足,民间群体活动表现出安乐的氛围。
2、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民间文化与习俗有地域性,正是这地域性带有了民族特性,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对该现象研究深刻,则会为该地区的文化带来更宽广、更光辉的前景。
3、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历史重任,也是该地区未来发展的有效平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把极具民族性的非遗有效地展现在世界舞台上,不仅能丰富世界文化园地,也能最大化地展现该地区的浓郁风情,带来多项领域的关注与发展,这个平台衔接的好,会兴旺一批地区产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但是从着手保护、整理的步伐来看已落后于其他国家,有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没有收录加以保护就被外国人运往海外,有的甚至被直接盗用。2005年《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说,出版界加强抢救民间文化,出版了《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等几本与之有关的书籍;《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2008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件,2011年6月1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亦将实施,对一些地方文化的抢救工作在中国展开。河北省尤其是石家庄市近几年陆续收录了一些典型的带有浓郁地区特色的民间文化,但还有大量民间美术等待发现和整理 。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剧,对文化主权和安全提出比较大的挑战和威胁,如何有效保护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石家庄周围口传心授传承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传承人急速减少,原有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语境萎缩等现状令人担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另外,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等都是可供参考的方向,同样对于美术生就业问题一直没有找到较合适的突破口。
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失或散落问题进行调研。下面就调查的现状展开论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服务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的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服务者的专业以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为主,学历的层次包括专科生和美术高考生,从事收集、整理、编纂的时间没有超过一年,在无工作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者之间进行一般会选择有偿服务,同时期望的薪资大约为2000元人民币,大部分的服务者都不愿意去民间走街串巷,去采集资料;被采访者接触和亲眼见过石家庄周边县市的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等。根据调查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甚了解,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听说过,甚至有的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不过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发扬。
在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更多的人会选择的整理工作,而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编纂、传承与发扬,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今年来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比较大,有接近一半的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果把民间美术品进行革新与发扬,使其走向市场,被调查者更多的是选择则自己创业,而不是选择给别人打工。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大部分服务者都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但是服务者的素质有待提高,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从根本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很多的县市没有建立相应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馆(站),虽然做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整理和收集工作,但是受到管理管理人员和资金短缺等原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深入民间和基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因此,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现状。但是如果地区性民间工艺变成产业链的话,各地政府都认为可以试一试,同时根据县里开支情况和实际需要,在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时,更加倾向于美术类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另外,作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以及集市等民众集会场所却很少。由此可以看出,在人力资源和资金短缺的条件,各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利弊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需要组织一些专业人员进行材料的搜集和保护;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难得到及时的体现,因此很难得人们的重视;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分散性和多样的性,保护需要占有大量的场地和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性不高。
四、解决对策
近几年河北省美术类考生居高不下,如此庞大的美术报考生和美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找到美术生就业途径与怎样接过民间美术的传承任务相联系起来。本文针对这两个群体分别做了不同的就业设想:没有考上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美术生参与民间美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高等学府毕业的美术生参与民间美术的编纂、发展、革新与传承工作。(1)在安排学生收、编民间美术过程中,时间可以持续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在头两年之内,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使他们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政府可以设立文化站进行项目统筹,进行按劳分配。(3)专业人员按照民间美术的种类进行分类管理,经过专业人员挑选后的学生们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项目来进行整理与研究,在参与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们会以艺术家的眼光与修养来对民间美术品进行革新与发扬,探索艺术品走向市场之路,找到商机。在民间艺术呈现艺绝人亡的危境中,专家们呼吁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这些学生没有从中挣到理想的物质收入,但也接过了民间文化延续的接力棒,传承了民间艺术,留住了民族的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各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同时还可以给广大的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雷建连.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 刘铭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J]. 现代交际. 2014(01)
[3] 吴佳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性研究——以陕西华县皮影为例[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2)
[4]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5] 刘国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研究[D]. 山东艺术学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