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范文企业《劳动合同法》的合约安排
所属栏目: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4-08-27 11:52:53 更新时间:2014-08-27 11:10:53
2007年 6月 29日,我国颁布了《劳动合同法》,从正式开始实施至今其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动关系,主要是因为它涉及的利益主体广泛,同时对于其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各方预期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摘要】企业的合约安排决定企业的成本结构,《劳动合同法》对雇佣合约限制将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通过案例分析佐证了企业可以通过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的替代、合约安排的替代等措施消解,从而减少企业因成本上升缩减用工规模的压力。
【关键词】核心期刊发表,企业,《劳动合同法》,合约安排替代,成本结构
通过对企业《劳动合同法》的合约安排与企业成本结构分析,企业面对用工成本提高的压力,可以通过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的替代、合约安排的替代等措施消解,从而减少企业因成本上升缩减用工规模的压力。
1 合约安排替代
由于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工资安排合约的不同,这些工资合约包括:固定工资合约、分成合约、计件工资合约。在一种工资合约的使用受到限制时,企业调整与员工签的工资合约从而降低《劳动合同法》的制约。于此同时,由于雇佣行为中的准固定劳动成本的存在,新法对企业准固定劳动成本的影响也将使得企业在增加雇佣量和增加原有员工的劳动时数之间进行选择。企业的工资合约安排影响企业的成本构成,《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成本结构的影响也将导致企业雇佣决策的改变。
2 合约安排与企业成本结构
在分析企业的生产决策和生产成本估算中,一般考虑的是固定成本,直接成本和边际成本。固定成本指的是企业即使不生产也要付出的成本,与产量无关,这些成本一般包括已经付出的厂房租金,劳动者的工资等。直接成本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一般包括产品的原料,电费等。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的增加量除以数量的变化量。生产者的生产决策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大小决定的,平均总成本不影响生产决策,同时固定成本和生产量没有关系,只有在成本分摊时才会有作用,可以通过产品的利润来看企业是否收回了固定成本。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都采用固定金额合约和分成合约的混合来组合生存要素,一般可以看到厂房、机械等采用一次性购入或租进的合同方式,而对于劳动多采用固定工资和分成工资的混合。这些不同的要素采用不同的合约安排,主要是因为交易成本的限制,比如机械设备如果用分成合同,那么出租者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经历去监督机械的使用,租用者也有不细心使用的激励,那么直接购买就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对于企业家来说,采用固定工资的情况下,工资就变成了固定成本;采用分成工资的情况下,工资额的变化会直接导致直接成本的变化,而和固定成本无关。而对于计件工资合约,从直接成本的定义和计件工资的支付方式可以看出,计件工资属于直接成本,它也是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计件工资直接从产品的价格来推算工资的大小,计件工资同时传递了价格信号。从而工资就可以随着价格的变动灵活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计件工资和分成工资有一样的效果。
企业的合约安排决定企业的成本结构,《劳动合同法》对雇佣合约限制将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雇佣决策。假设《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限制是完全的,企业没有调整的空间,那么它对于企业直接成本的影响将改变企业的雇佣规模,而对固定成本的影响则影响到企业决策的其他内容。
3 案例分析
S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受到的最大影响是社会保险支出的增加。如果严格实施的话,每个工人每个月大概是 400左右,每年是200万的支出,该企业的工人总数为 450 人,通过计算可以大概的算出来,社会保障保险支出大概是每月370元/月,每个月的总支出为16.7 万。S企业采用的计件工资合约,工资作为直接成本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工人的工资都不低于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1310元/月,所以在工资方面并没有受到《劳动合同法》的影响。
每个工人每月370元的支出是S企业不生产也要付出的成本,属于固定成本的内容,所以不会影响该企业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会改变劳动力的使用量。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总成本上升,并没有使得该企业倒闭,所以可以看出,S企业并不是边际企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利润,这些利润是企业家劳动、厂房、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回报。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对于总共 450 个工人,每月增加的 16.7万的支出,在企业规划下个月或者说是下一个周期的生产时就会成为企业决策的一个影响因素,作为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的评估的依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劳动合同法》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在收益大于零的时候,企业的生产决策都不会发生改变,继续生产。从而也就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劳动力的使用量,这是成本变化而行为不变的角度。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收入减去直接成本的差额是企业投入的产房、机械设备和企业家劳动的回报,由此可知,《劳动合同法》使得S企业增加的 16.7 万成本,其实就是减少了企业家投入要素的回报,而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改变了劳资双方的收入分配状况,从这个意义上看,《劳动合同法》不仅没有改变企业的生产决策,改变生产规模和雇佣人数,同时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起到了劳动法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道稳.劳动合同签订及其权益保护效应研究――基于上海等九城市调查[J].河北法学,2011(7)
[2]何一鸣,罗必良.政府监督博弈、企业协约权利管制与农民工雇佣权益保护――以《劳动合同法》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1(6)
[3]郑英隆,武志伟,田莎莎.对农民工劳动签约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劳动合同法的探讨[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