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的低谷隆起与第四方物流的关联探析
所属栏目:邮电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2:12:03 更新时间:2022-03-16 16:52:33
【内容摘要】从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地认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物流基本情况与所处环境,对第四方物流进行有效管理,整合资源配置,激发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字】区域经济,第四方物流,联动效应
【正文】
物流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服务于物资资料时间和空间转移需要而产生的经济行为。第四方物流是指一个调配和管理组织自身的及具有互补性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来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而区域经济则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某种优势,就可能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把相关企业和要素吸纳过来,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极大地推动与此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构建以物流为中心的庞大的产业链体系。本文试图在二者联动性上做案例探讨。
一、 淮海经济区基本概况
1、历史演变
淮海地区山水相连、习俗相似、道路相接、商旅相通,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加上它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湾、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大规模市场雏形已经形成。
2、基本组成
淮海经济区是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地级市于1986年3月15日在江苏徐州成立的跨省横向联合的民间区域性经济区。所辖97个县(市),50个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86%,人口1.23亿,占全国的近一成。人口中,鲁南约占1/3,苏北占1/4多,皖北、豫东各占1/5左右,处于东部沿海的“脐部”地带,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并面向大海背靠中原,是大陆最早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是国家发改委重点联系和指导的区域合作组织。
3、经济状况
近年来,作为四省接壤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日益加强经济合作往来,合力抱团,蓄势待发,实现区域突破,取得丰硕成果,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2003——2007年,连续五年GDP增速≥15%,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与长三角,渤海经济区相比,也不逊色。2008年,全国经济出现运行下滑,GDP增长大幅度回落,淮海经济区仍然保持13.2%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全国经济水平,也高于长三角,渤海经济区的增长速度。
4、区位优势
淮海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连南融北、承东启西的战略“棋眼”地位和作用,在我国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发展,是我国东部经济黄金海岸连贯完整形成的重要环节,是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传递要津,同时也是苏鲁豫皖四省,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关键所在。
二、 目前区域经济制约物流发展的因素
不同区域有其不同的经济特点,决定了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发展空间。基于比较优势的地区之间的分工和经济往来,构成了区域经济体系。区域经济体系的发展是地区经济的重要外部环境,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区域经济网络化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和影响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地区的物流需求。
淮海经济区二十年虽然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物流业,但其经济基础较差、实力较弱、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绝大多数物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经营阶段,规模小、水平低,而且服务项目有限,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经营,而不能像第三方物流企业那样提供网络设计和货物购、运、调、存、管、加工和配送,全过程服务,物流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共同化、现代化远未形成,加之该区目前还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区域,城市之间经济差距也较大,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发达经济板块的对其经济辐射影响力偏弱,该区事实上成为了两个板块的“断裂带”,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低谷”。
分析制约物流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偏差,观念滞后。长期以来,该区域地级市的多数企业和部门物流观念淡薄,混淆了四对概念:①交通运输业与物流业;②服务业与物流业;③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④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对物流业的认识仅局限于浅层次,更多的企业热衷于选择自营物流方式,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业购买仓储服务,甚至部分企业还存在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物流的很多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
2、体制弊端,政策盲区。淮海经济区既是中央区域政策的“盲区”,又是所在省的边缘地区,区位和资源的高地塌陷成为“尴尬的淮海”。经济区创始人、原徐州开发区副主任魏志刚曾说:“国家经济的梯度理论是沿海沿江的产业政策推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享受不到国家的政策支持,依靠自身力量推进步履艰难。”关键在区域发展政策。政策的盲区在2008年已经发生突破,区域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下一步着力点是尽快资源整合,形成物流合力,发挥区域经济的特长,实现低谷隆起。
3、条块分割,区域封锁。物流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专业分工和协作,而条块分割和区域封锁的存在却严重制约着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行政区划的割裂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交通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各种物流资源方面的条块分割与部门垄断;再加上市场发育滞后,各部门独立运作、缺乏协调发展,系统内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技术装备落后,最终割断了现代物流的内在联系,影响了现代物流的服务功能。
4、规模零散,缺乏调控。物流是一体化的工程。在市场角逐中,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利益的代言人,要有效整合资源,调节利益冲突,不要只顾自己的区域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欠缺整体规划,专业化操作程度低,成本高,覆盖区域经济的物流服务网络尚未形成。
5、市场发育不良,信托代理扭曲。目前物流服务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分割严重,物流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形成“两高两抵”局面:政府热度高、传统物流企业热度低;供方热度高,需方热度低。区域内物流规模尚小,还远远没有实现规模经营,信誉尚待审慎:生产企业宁愿自己承担物流活动,而不放心把自己业务交给物流企业来完成,最终导致物流各环节衔接脱节,物流产业整体效益不佳,竞争力不强。
6、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人才短缺。目前,淮海经济区传统企业较多,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尚存在较大差距。现有不少物流企业还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等较低层次的运作阶段,而且从事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素质普遍较低,很难满足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也难以满足为客户工商企业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务的要求。
三、第四方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淮海经济区需要主动、快速地积极应对物流全球化、电子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系统化发展的挑战。淮海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及整个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的运作中,由于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和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于是第四方物流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实现持续运作成本降低和区别于传统的外包业务的真正的资产转移。它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通过其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来为客户提供更为复杂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价值,这是任何一家公司所不能单独提供的。第四方物流同第三方物流相比,其服务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地区更广,对从事货运物流服务的公司要求更高,可以使迅速、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运送服务得以实现,将实现零库存的目标距离缩短。所以,第四方物流是具有领导力量的物流供应商。在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剧,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短期内落后的物流企业基本实施、技术服务不具备强盛的实力,我们只有通过第四方物流才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
实现淮海经济区的物流战略,就需要从规划上整体布局、全面设计。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是苏北地区主要的产业集聚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通过加快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本区将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有力推动苏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整合本区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充分释放内在发展动力和潜力,加快形成江苏省新兴的产业密集带、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区域性现代物流网和绿色生态走廊;加快重点开发园区建设,促进要素集聚,扩张产业规模,壮大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能源原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着力构筑面向苏北和淮海地区的区域物流体系,到2010年,形成沟通海外、辐射中西部,连接华东的快速、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物流网;进一步整合管理和技术等物流资源,构筑系统化、集成化和规模化的物流平台,依靠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缓解物流发展的瓶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为市场提供全面的供应,提供内容丰富、覆盖地区更广的物流服务。
总之,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可以从整体上增强淮海经济区物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竞争力,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布局合理,增强资本吸引力,拓宽市场,使物流产业朝系统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仓储运输综合化方向发展,促进物流业高效经济运转,促进产业以及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第四方物流:理论探索与实践运作陆道生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赢在供应链-第四方物流赵广华珠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3、淮海经济区齐声呼崛起(淮海经济区特刊)<文汇报>2006年12月15日
4、淮海经济区谋划“低谷隆起”徐州日报2009年5月19日第四版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