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论文发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4-09-13 16:38:28 更新时间:2020-11-16 15:18:10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者,肩负着国家兴旺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关联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论文发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就业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先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者,肩负着国家兴旺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关系着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下,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价值观,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的全面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精神所向,代表着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价值及其关系的基本观念,是持以看待价值问题而表现出的立场、观点以及态度的总称。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作为主流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中具有领导地位以及支配功能,是大众广泛遵守的基本价值标准,于日常生活而言具有内在的制约作用以及外在的鼓舞作用,能使人明白“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并能分析是非黑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公民个人层面提出了发展目标、价值导向和道德准则。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贯通,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体现了国家政治理想、社会导向、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着党引领人民参与实践的智慧与心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是党和国家最为珍贵的政治和精神所在,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是极具时代特色,能够有效规范国家、社会、个人行为,极大限度规避价值多元化造成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2.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2013年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又迎来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业严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了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经济萧条就业岗位不足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期望值高、求职技巧不足、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直接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就业价值目标偏高,不切实际。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不断深入,国外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碰撞,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分化,价值观念朝着多元化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不但拓展着大学生的视界,也使务实精神得以浓稠,大学生更加注重客观实际,就业价值目标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化倾向,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更加趋于理性化的标志。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也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不切实际的倾向。如很多大学生向往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期盼高层次、高地位、高薪酬的工作,对边远地区、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或乡镇纯粹不予考虑,对一线、基层工作不屑一顾,对艰苦行业、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的单位嗤之以鼻,对不感兴趣、专业不对口的职业不闻不问等等。就业价值目标的偏差,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是就业价值评价标准的多重性和矛盾性。就业价值标是对就业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突出表现为主体对就业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于个人前途(工作)与社会需求方面,趋于理性化的价值标准和功利性的价值标准并存。大学生在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取向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绝大多数大学生既不支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利他主义价值观,也不认可绝对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既不只看重个人利益也不只看重集体利益,更追求于根本上回归集体主义,将个人利益混于集体利益中,为实现个人利益营造条件以寻求与个人利益协调发展的集体利益。多数大学生都认同基于利己以择取利他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就是公私兼顾的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具备着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感。
但是,市场经济的狂潮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特别是社会掀起的功利思想热潮扭曲了部分大学的价值标准,功利化色彩浓重,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工作带来的体面、财富,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良性的价值观念逐渐弱化。往往这些大学生既想证明自己,又不想委屈自己;极想体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明自己的特长。在面对现实与理想、择业与就业等矛盾时,深感压力与无奈,在“想动”与“难动”间却择取了“不动”,以回避压力或释放自己。大学生就业价值标准的多重新和矛盾性,也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的复杂心态。
三是实现就业价值的途径多样化。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模式是“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目前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生通过网络、家庭、亲戚朋友、校园招聘、社会人才交流、三支一扶、上岗考试、人才储备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多种途径获得就业岗位,也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或以自由职业谋生,就业价值实现的途径呈现多样化。但是,我国现行体制使得就业市场不够公平、公正,靠关系走后门就业现象依旧严重,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心里的不平与扭曲,他们将就业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家长和金钱,不再注重自身的努力和提高,造成极为错误的就业取向和行为。部分大学生为了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不讲诚信,随意毁约,就业道德缺失,诚信意识淡薄。所有这些,不仅使用人单位降低了对毕业生的信任度,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多个层面构建大学生就业的和谐环境,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最根本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更多的提供就业岗位和机遇;构建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创建规范的就业市场,实现文明和谐的就业竞争理念。这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保证,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根本保证。
社会层面: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构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杜绝走后门、靠关系的不良行为;完善就业制度,消除人为就业歧视和障碍;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氛围,引导用人单位具有科学合理的用人观和人才观;广泛树立就业服务意识,畅通渠道,服务学生。这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举。
学生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客观认识自己,合理定位,先就业后择业;积极就业,不等不靠;艰苦行业,一线做起;加强实践,提高综合素质。这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
4.结语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全方位打造大学生就业的和谐环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社会、科学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善虎.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王雁飞.尹嘉敏.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经济视野.2014.02
[3]王雁飞.袁炜.周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06
[4]范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华大学,2013.
文章TAG标签:大学生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