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计成果运用谈“做、做了、做好”
所属栏目:审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2:25:04 更新时间:2011-02-26 12:25:04
从审计成果运用谈“做、做了、做好”
镇江供电公司孟德红
内部审计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成果的整合、提升、运用的程度。审计成果是内审部门、审计人员在履行内部审计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成绩,其作用大小直接关系着内部审计监督的价值所在,影响着内审部门的形象。
审计成果是“做”,审计成果运用是“做了”,怎样“做好”就是如何提高审计成果的提升整合水平和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促使审计成果最大化。
一、审计成果运用的现状及成因
审计成果是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监督、充分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绩。目前我公司内审部门的审计成果主要体现在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及管理建议书等几种文书中。目前,审计成果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公司领导、被审计单位及相关职能部室。内审从加强内控、促进管理的角度,通过综合分析和再加工,使更多有价值的审计资料与信息变为公司领导决策的依据。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成果最主要的受益者,是内审部门的主要对象,审计人员就是“经济医生”,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病变”逐个检查和医治,并开出“保健药方”。
目前,只是单纯地起到“做”、“做了”,并没有“做好”。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审计成果运用的意识不强,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审计资源。现实生活中,不论是有关领导还是有些审计人员往往认为审计工作就是查找问题,提升、运用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副产品”,不会产生效益。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重审计意见的落实,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有时还顾忌“家丑不外扬”或从“保密”的角度的考虑,审计意见书的下达内容方面工作过于保守,使得审计成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管理建议书的力度轻于审计意见书,不易得到重视。审计者和需求者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不对称,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审计成果资源。
(二)审计项目质量不高,成果本身存在缺陷。内部审计中,由于审前调查不仔细,审计方案不具体,审计揭示的问题不客观、不全面,审计建议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审计项目质量不高,审计风险加大,审计成果的可利用价值低。相关部门在运用审计成果时心中无底,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
还有,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揭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
(三)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机滞后,相关部门间缺乏联动。一方面不少审计人员认为只有等审计项目结束后才有审计成果,才谈得上转化问题,忽视了审计成果的另一个载体就是审计信息的作用。另一方面审计项目本身时间过长,相关部门拟运用审计成果时,审计结论尚未作出。这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领导干部任免的时效性非常强,而审计有着较为复杂的程序,往往审计尚未开始或结束,干部的调任就已经完成,审计结论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发挥参考作用。
审计成果不能被充分利用不仅仅是审计机关自身问题,也与相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到位有关。
还有,审计部门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很少进行总结,或是总结分析一下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安排项目时的目标是否达到,应该吸取哪些教训等。对于如何“做好”,没有去思考、总结,没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审计信息资源。
二、提升、运用审计成果的对策建议
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服务水平的需要;是推进审计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升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加强对带有共性的和具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挖掘,从宏观层面上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在服务宏观决策上有新提高;加强对典型问题的梳理,在规范引导上有新发展;加强对工作方法、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对于如何提升、运用审计成果,有如下建议: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前提。惟有审计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最有活力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审计成果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基础。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要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必须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一是要重视审前调查。在审前调查阶段要做有心人,创新审前调查的形式和途径,适当增加审前调查的工作量,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审计实施时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方案、实施审计奠定基础。二是审计报告要精炼有深度。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成果的重要载体,因此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和揭示的问题一定要客观,审计建议一定要切实可行、有操作性。
(三)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关健。一要加大审计成果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着眼宏观,服务大局,从满足领导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对查实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否从体制、机制的高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形成有较高价值的审计成果。二要整合审计资源。建立健全分解审计成果整合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根据职责分工,确定责任部门和协作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多部门分工协作,对同类项目、同步项目和某一时间段项目的审计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多角度的整合、分析和提炼,保证出好成果。三要加强审计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督促其纠正或改进。同时,对审计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四要认真抓好审计成果运用情况的督查。实行审计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加强对审计结论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审计建议得到采纳。
(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助推器。审计中发现存在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违反廉政规定和涉嫌犯罪的行为,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报送范围,多向其他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审计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更应当认真研究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由参考作用转变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选拔、拟任、交流、惩处、诫免、提拔管理干部的依据。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治理上的警示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更好地保护干部。
(五)加强审计系统内部审计成果运用,这是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内审计案例的学习,加强上下级之间、公司内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二是通过省公司优秀审计项目的评比,加强案例教学和经验交流,使审计成果在审计系统内部充分利用。
以上是对于如何“做好”审计成果运用的一些建议,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际如何“做好”,还需在实践中摸索、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