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发表财政学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10-13 13:00:58 更新时间:2014-10-13 13:28:57
笔者所在学院立足自身优势,从2012年开始,制订实施“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面向金融实务部门的应用人才,而财政学作为经济学大类的核心课程,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大,为了适应经济金融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及时对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 要:本文提出,在地方普通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针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财政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做出改革与创新,以培养新形势下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论文发表,财政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
一、目前财政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存在偏差
目前国内财政学教材主要借鉴西方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再加入财政思想在中国发展以及财政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具体而言,包括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学、财政收支、税收公债、财政关系、财政预算以及财政政策等诸多内容,相比于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传统财政学相比较,大大地拓展了研究范围,学科理论性大大加强,同时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存在教条主义、应试教育倾向。
1.学时有限与内容繁多的矛盾
目前学院财政学仅仅作为一门经济学大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经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非财政税收专业,该门课程的教学学时往往会大幅压缩,总的课时安排在32~40个之间,课时的局限使得该门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展开课堂讨论与课程实践环境,再加上这门课程本身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理论的也有实务的,既有西方的也有中国的应用,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与学时局限就产生了冲突。如果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面面俱到,会导致内容简化、单薄,学生只能了解理论,难以对经济现象与现实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学生的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2.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目前以电脑为媒介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在高校普及,这其中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高校扩招后的大班教学需要,财政学作为经济学大类的专业基础课,选课学生多,该门课程的教材和配套电子资源也较为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对学生填鸭式教学,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体引导。这种单调、单一的课堂组织方式,往往会使得听课对象觉得索然无味,只能被动式接收。因此,多媒体教学只是工具,要避免多媒体教学加剧对学生的“满堂灌”。
3.存在应试教育倾向
财政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理论性强,学时偏少,学生难以真正吃透内容,这也助长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形成“重分数、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倾向。
二、改革财政学教学方法,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
1.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更大的课堂信息量,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应用型较强的案例教学环节,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列举实际应用相关的案例,比如针对某公共项目的评价,展开成本收益分析,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课外阅读资料提炼问题,然后分小组进行讲解与辩论。任课老师可以适当把部分环节移到课外进行,针对和时政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协调班干部举行课外知识竞赛,把前面过程穿插其中,避免对上课时间的占用,上课仅展示优秀的成果,供学生观摩学习,这样既通过多媒体演示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讲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财政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成绩评定充分考虑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环节
成绩评定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为了纠正理论课应试教育倾向,可以在财政学课程成绩评定中,就要综合考虑到课外阅读、课堂辩论以及案例讨论等教学环节中,打破成绩评定中的一考定音现象。具体而言,可以把期末考试的比例降低到一半左右,而课堂讨论的表现约占一半,提升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应调动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提高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来看,除了课堂教学调整与创新外,财政学课程改革还要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校企合作,展开金融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楼继伟.建立现代财政制度[N].人民日报,2013-12-16.
[3]钟晓敏,高琳.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J].财经论丛,2009.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