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工程师职称论文重新解读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困境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4-11-17 14:23:14 更新时间:2014-11-17 14:49:13
传统体制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当前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体制主要有户籍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
摘 要: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包括体制困境、结构困境,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生态环境等困境。解决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关键是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原则 ――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开始实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对策,以人为本
一、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如何正确的看待和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体制困境
1.户籍制度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对传统的城乡隔绝的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但是对于农民如何在城市和城镇中取得相应的户口,能否获得进一步的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并未进行配套的改革。这种传统的将户籍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并将居民分割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实行不同的社会管理和政策,导致优惠向“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倾斜,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诸多因素导致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农民的异地迁移受到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很难实现人口的流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土地制度困境。我国土地所有制长期采用国有和集体两种形式,但是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使本就人多地少的矛盾愈加突出。土地作为城镇的基础,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却在使用中存在着一定问题。农民在进入城镇时,土地交易过程中的转让收益以及其他增值收益易诱发基层干部滋生腐败。另外,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因地而异,导致收益分配不公,一般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偏低,导致农民以极低的补偿费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进入了市场价格明显偏高的城镇,这就诱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大大降低了我国的城镇化的进程。
3.社会保障制度困境。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或社会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尤其是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曾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但是单纯的土地耕作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大量的农民进入到城市务工,形成了所谓的农民工劳动力大军。然而农民却不敢轻易地放弃自己在老家的土地,因为城市无法为其提供合适的劳动岗位,并且缺乏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多数从事的职业是科技含量低、劳动量大的体力劳动。这样的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并且在工作中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往往缺失,加之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主要针对的是非农业人口,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只维系在少的可怜的土地上,大多被社会保障边缘化,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农民工不得不返回土地。
(二)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结构困境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大多数城镇化建设都是各自发展规划,各个城市之间、城镇之间,以及镇与镇之间缺乏系统的规划布局,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构,这就导致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局面。
我国的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全国的很多大城市的规模要素尚未形成,无法充分实现对周边城镇的辐射,无法发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型城市主要起着纽带的作用,受到大城市的影响,并且应该可带动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但是这一纽带的角色未能实现完全发挥,区域之间的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特征无法显现;小城镇扮演着较复杂的角色,难以实现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管理不规范,各个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联系松散,自身特色优势难以实现。
(三)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困境
城镇基础设施是维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衡量一个城市或者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基础设施是一个体系,包括城镇的交通、电力、通讯、环境以及其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
在有限财政体系规划中,国家只能将重点放在大中城市,但是即便这样,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以交通设施为例,尽管国家加大了公路的建设,但是私家车的增长数量远远高于城市的道路增长的速度,这就造成了交通拥挤现象成为常态。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人口的人均道路面积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人均道路面积的1/3。可想而知,财政能投入到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更加不足,东部的城镇化建设相比于西部能好一些,西部的城镇化欠缺表现非常明显,基本的排水系统以及供电系统基础设施都有所欠缺,而宽带计算机信息网络更是建立的少之又少。在这些基本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备的情况下,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更加少之又少,如城镇的绿化、园林等,甚至往往会为了经济效益牺牲掉生态环境。
(四)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人力资源困境
城镇发展的基础在于人力资源,但是相对于发展优势更强的城市而言,城镇的吸引力更小一些。城市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合适的工作岗位、较高的薪金待遇、完善的基础设施等,而大多数城镇相对于城市而言明显的凝聚力不足。这与我国的先工业后农业的政策有关,在农民参与工业化的过程中,曾出现生机勃勃的乡镇企业,对于城镇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乡镇企业带有先天性不足,人力资源的缺失导致大多数乡镇企业没有整体的规划,仅仅局限于一定区域内,由于资金、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原因很难形成聚集效应,使其生产规模以及技术水平很难提升。尤其发展到今天,高污染、高消耗以及效益低等问题不断暴露,市场竞争力愈发的减弱。这就造成人才匮乏,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停滞不前,无法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二、解决我国城镇化问题的对策原则――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与目前中国的五位一体建设相吻合。城镇化的目的就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现代化国家。
(一)城镇化应具有战略眼光
城镇化规划应具有战略眼光,不能仅仅致力于眼前,应该为未来的发展留出充裕的空间,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构建城镇化发展,仅仅靠征地搞房地产开发是远远不够的,这容易造成片面追求城镇化的数量与规模,而忽视了城镇化真正的意义。农民在脱离土地变成城镇户口同时,也决定其必须实现角色的转换,成为第二或者第三产业的主力军。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财富,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忽视农民本身的城镇化显然不是现代社会所要达到的效果,将农民本身边缘化的城镇化建设是一种短视的发展模式。只有将城乡间人口合理安排,才能促进人才与科技等交流和发展。
从以人为本视角发展的城镇化必须符合整体的结构设计,兼顾各个层次的发展。只有大中城市的建设愈加完善,才能带动城镇的发展。大中城市集中社会的各个优势实现现代化,低档次的生产会逐步扩散到城镇,城镇化发展的级别不断提升,在自己满足的基础上同时实现全社会的需求。
城镇化发展的结果使农村由“村”向“镇”转化,也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对城镇化发展的最直接后果即有利于土地集中使用。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可以避免乱用甚至倒卖土地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城镇化的实现。各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适当调整经济结构,不仅将大中城市作为产业的集中地,在乡镇也应该有计划地布置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实现。将农业科技与农业服务的分工尽量深化;提高城镇居民的身体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的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只有这样,城镇才有了进一步发展潜力,才能保证不管是小镇还是前往大中城市的农民都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进行战略性调整
城镇化发展必须服从城乡统筹的大局,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条件下,不能在片面追求城镇化过程中造成农业的凋敝,甚至不再解决“三农”问题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而要重视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和思想建设,科学的城镇化发展在开展农村工业化的同时要向乡镇集中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镇向城镇的转化,在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总之,要重视城镇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要想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需要改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因为这是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可行的策略是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同时对第二产业进行改革,并且加大扶持第三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城镇化的实现离不开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化的产业升级离不开高科技以及先进的实用技术。只有充分发挥我国公有制以及非公有制优势,才能实现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秀玲.论小城镇建设――要素聚集与制度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
[2] 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 蔡金水.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困境与抉择[J].中国税务,2012,(3).
[4] 新城市宣言――第四次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城市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3,(4).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