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期刊网论文范文英国大学本科教育呈现的新趋势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12-12 15:51:53 更新时间:2014-12-12 15:18:53
摘要:英国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多元化和政府影响力不断削弱。英国政府、学生、雇主和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共同的利益相关者,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正被一种新的模式所取代,随之而来的在学生培养方面的“投资回报”及如何获得具体就业技能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在培养和争取优质生源方面,大学也在不断地展示自身的卓越与独特性。
关键词:月期刊咨询网论文,英国,本科教育,趋势,国际化
英国素以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著称,以“导师制”为特征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以及其精英化的教育理念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独树一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界环境和高等教育内部生态的变化,尤其是在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多元化和政府影响力不断削弱的情况下,大学必须通过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吸引除政府拨款以外的经费,雇主们则希望加强与大学的合作以获得他们所期望的合格毕业生。因此,英国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在适应中不断变革,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投资性”培养趋势日益明显
英国大学在12到20世纪的发展中,产生了一种精英型的高等教育系统。英国传统大学在本科生培养中一直坚守“经验型”的精英化培养路线,强调“自治”与“自由”,来自大学外部的干涉非常少。2003年1月,英国发布的《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提到:“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21岁以下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6%,而到2002年,18-30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3%。”然而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使得公共拨款未能跟上其步伐,虽然学生入学率从1989年的16%5曾长到2005年的43%,生均实际拨款却下降了40%。1997年发布的高等教育《迪林报告》是英国大学拨款政策的分水岭,其93条改革建议综合清单包含了提高入学率、收取学费、构建质量框架、促进高等教育关注未来就业需求等建议。2006年后,英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收取学费,最初限制在3000英镑,2010年的《布朗报告》规定学费最高不能超过9000英镑。
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大学越来越依赖于来自大学的外部资助,如来自企业和慈善机构的捐助。2003年的《拉姆伯特报告》曾特别强调应采取措施加强大学与企业的联系,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然而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衰退迫使许多企业减少研发预算,公司在投资战略上更加趋于谨慎。尽管如此,学术界和工商界在此期间的联系还在不断加强,纯粹的象牙塔式、精英化的培养模式已经被大学的社会化所取代,大学本科教学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产生新观点的能力以及增强对变革适应性的宽泛技能。
此外,受外部环境变化所影响,英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变成为一种理性投资行为。作为政府,南于面临着“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的挑战,政府开始关心社会到底需要多少大学毕业生,以及大学的数量是否越多越好等问题。面对学费的上涨,学生更多地把上大学的决定变为一种“投资决定”,大学教育的“投资回报”受到学生的普遍关注。学生更加关注大学的课程质量、大学所传授的知识与其自身的职业愿景是否关联以及毕业后所具备的赚钱能力预期。而作为雇主的企业方,开始越来越抱怨大学毕业生在关键层面的技能缺乏,他们更希望大学能够提供“完成上岗准备的毕业生”,希望加强与大学合作,一起参与和设计学位课程。不管是政府、学生还是企业,都将高等教育作为“投资性”的行为,用投入与产出来决定“要不要做”的问题。
二、从塑造人格向传授职业技能变化的趋势
在传统的英国精英型高等教育中,大学首先关注的是塑造统治阶层的能力和人格,使学生为在国家和学术层面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英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需要大学为大多数人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生活做准备,大学教育首要目的不再是为了培养精英,而是合格的社会公民。其关注的焦点转向于尽可能地提高“人们的适应能力,去适应一个以迅速的技术变革为特点的社会”。这时,教育的重心不再是集中于少数人的品质提升和人格塑造,而是转向于传授实用型的职业技能。
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职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引起了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英国政府陆续发布《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与培训》白皮书以及《国家教育和培训目标》等法规,将职业教育与培训指导置于优先战略地位,并且把帮助大学生提升较高层次能力和技能以提高其长期可雇用性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2011年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最新政府白皮书中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要求大学采取措施适应学生和雇主的需求。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英国各大学积极构建以雇用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实践、实习生和工作机会的重视,加强与雇主组织的合作,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充分听取企业(雇主)对毕业生技能的需求与意见,以“就业能力架构”为方针,设定所有专业的细则,包括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入学要求等,从而实现就业能力的植入教学和学生、企业、学校多赢的局面,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产品导向到顾客导向的转变。
以里丁大学为例,英国政府曾用5年时间共投入390万英镑支持里丁大学开展大学生职业管理技能(CMS)培训工作,CMS培训体系是以雇用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核心为“模拟”和“实训”。作为学校,除了积极为学生提供培训平台以外,还对学生的课外竞赛和活动给予更多的正式认可:作为用人单位。希望通过这样一项职业技能、就业能力的培训,实现其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们则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掌握某种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里丁大学5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职业管理技能培训体系是发展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从达到基本教育质量标准到展示大学的卓越与独特变化的趋势 传统的英国大学在教育质量上追求确保基本的教育质量标准。英国政府通过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向大学提供拨款,用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通过拨款来控制每所大学的招生数量,并通过质量评估来决定拨款的数量。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负责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进行监督,高等教育研究院(HEA)则统筹、协调教学质量的改进工作,对大学提供支持以提高其在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传统的英国大学学生培养的重点在于达到基本教育质量标准以实现政府拨款的回报,这种传统模式目前正在被一种新的模式所替代。
首先,大学被允许通过学费覆盖本科生培养方面的“全部成本”,学生面临着学费的上涨和助学金制度的精简。在大学将成本转嫁给学生分担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按照学生的“平均成绩”来控制每所大学的学生数量,同时对低收费大学给予政策倾斜。其次,大学在招收顶尖学生方面开放限制。大学为了吸引顶尖学生,不但向学生提供大学排名数据以供其比较,而且通过增加宣传和广告投入、奖学金计划、助学金和学费减免、针对特定群体计划和新培养项目的开发来展示其自身的吸引力。再次,学生体验成为新的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成本分担的一个后果是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高校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大学在学生培养上不但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如个人辅导员和导师等,而且还要提供线上线下的有效学习资源,接受和解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问题。这种强调通过学校和学生个体的互动来保障和提升教育品质的趋势,已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总之,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多元化和学生交学费上大学,使得英国大学出现从传统的确保基本教育质量的标准向展示自身的卓越与独特变化的趋势。
四、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扩大海外学生规模已成为英国高校筹集资金的重要举措。英国政府努力帮助本国大学增加国际影响力,以便招收到更多的留学生到英国就学。2004年3 月,英国政府专门设立“海外研究生奖励计划”(ORSAS),提供的奖学金总额超过100万英镑,主要用于吸引优秀的国际人才。2007年,由苏格兰政府设立的国际奖学金数额高达54万英镑,包含资助留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和一次国际往返机票。尽管如此,由于近年来申请英国留学的成功率稳定在60%左右,奖学金已不再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留学英国的关键因素。因此,2007年5月,英国政府又推出“国际毕业生计划”(IGS),允许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国际留学生毕业后留在英国一年找工作,以此来吸引国际上的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和大学也在为本国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经历和扩大与其他国家大学间的国际合作。1999年,29个欧盟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该宣言旨在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自由区,自由区学生可在一个广阔的范围内选择高质量课程,享受便捷的学历认证程序,包括学制、学分、学位证书与教育质量的互认。此后,英国高校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加,很多大学开设了涉外专业和课程。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参与欧盟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上其他高校的联系和合作。据统计,英国参与欧盟“学分互换制”的高校达76%。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英国高校和学生组织积极参与,在促进欧洲学分转移、组织研讨会、开发联合学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结语和启示
在全球竞争压力加剧和高等教育财政困境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和大学积极调整策略,采取了政府干预下的“准市场”方法。政府一方面削减教育经费,鼓励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鼓励大学和社会合作办学、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控制,以维持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准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推动“高质量与高成本”项目、推动旨在保证基本教育服务质量的低成本项目以及以多种举措吸引和支持高质量生源的引进等。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英国一样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自身改革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是要坚守质量的“生命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府和高校应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政府应通过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担负起监督和提升教学质量的责任。二是提升高校产学合作能力。英国根据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目标,通过不断探索与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合作模式。通过校企间深度的产学合作,不但缓解了高等教育办学的资金压力,而且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实习岗位。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在培养社会高科技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这对我同的人才培养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三是要完善社会问责机制。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科研质量评估、新闻媒体的大学排行以及社会理论监督等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公平竞争起到了有效的社会监督作用。只有努力地完善社会问责制度,不断提升办学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树立“学生本位”的办学意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四是应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高校只有通过不断加深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交流,树立适应于经济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借鉴世界高水平大学通行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模式(如合作办学、国际留学生计划、国际化课程开发和学分的互换认证等),才能建立起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大学制度,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