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论文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绿色生产的外部性问题
所属栏目: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1-06 16:38:08 更新时间:2015-01-06 16:35:07
摘要:介绍了绿色生产及外部性的相关理论。根据市场上企业间的生产博弈证明了在没有政府管理以及存在消费者搜寻成本的情况下,采取绿色生产方式的企业与传统型生产方式的企业相比,绿色生产企业的成本更高、利润更低,从而导致企业会在市场竞争中放弃绿色生产战略,最终导致社会福利减少。通过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演化博弈,证明了政府对企业绿色生产外部正效应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者间应该在保护绿色生产的外部性问题上有所作为,保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促使我国经济早日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企业管理论文,纳什均衡,演化博弈,外部性
一、引 言
虽然我国经济近30多年来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也日趋严重。在2011年全国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 017.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1.0%,工业废水排放量230.9亿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3亿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6 026.2亿元[1],占GDP总额的1.27%,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14亿立方米,尾矿产生量达15.81亿吨,电石渣产生量1 757万吨,粉煤灰产生量5.4亿吨[2],能源生产总量达317 987万吨标准煤,而能源消费总量348 002万吨标准煤。这种以过度开发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暴露出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在经济危机时期,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范围内遭受到更严峻的“绿色壁垒”挑战,并且近期的食品、卫生等问题的出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正不断增强。我国已经开始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构建“两型”社会的设想已经开始试行,十八大上强调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是我国未来工作的重点。绿色生产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保护,但是我国还存在绿色生产的外部性保护问题,如何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二、外部性理论与企业的绿色生产
(一)外部性的理论
外部性的概念最早是马歇尔[3]提出来的,他在经济活动的研究中发现,在生产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可能会给产业带来“外部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内部经济”,外部经济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依赖于产业的发展,内部经济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依赖于每个企业的发展。这一理论是外部性理论最早的出现形式。
而后庇古[4]在马歇尔“外部经济”的影响下正式提出和建立外部性理论,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厂商给其它厂商或整个社会造成必须付出代价的损失,那就是外部不经济,此时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不能解决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需要引入政府进行适当干预,庇古提出了“庇古税”,也就是用税收的方法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科斯[5]认为庇古的观念是错误的,他认为理性的主体会在考虑外溢成本和收益的情况下让资源得到最优利用,从而不存在庇古认为的社会成本,并且可以把外部性问题转化成产权问题,利用谈判、协商等手段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我国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不能将外部性问题寄希望于“完美的市场”来解决,并且在谈判协商当中存在交易成本大小和产权能否有效界定的问题。
我国学者杨小凯、张五常[6-7]等人认为,外部性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外部性问题是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和节省产权不清的内生交易费用的问题,其本质是交易费用的问题[7]。
外部性概念本身只是解释市场失灵的众多工具之一,讨论外部性的意义在于内部化,也就是纠正市场失灵,可见学者对纠正市场失灵的手段这样一个问题看法不一[8]。
目前被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同的关于外部性的最新定义是萨缪尔森[9]在其《经济学》一书中对外部性的定义: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也就是说某些主体的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主体产生附加的成本或效益。但他没有具体给出如何解决外部性的问题。可见外部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外部正效应,即某些主体的行为有意无意地给其他主体带来外部收益,也就是一种收益外溢;一种是外部负效应,成本外溢给其他主体造成损失。
(二)绿色生产
企业的绿色生产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不只是以效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还包括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由粗放型改变为集约型,从而节省原材料并且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其中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内涵。
1.生产和管理角度。为了保证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要求企业在生产的全过程之中都坚持清洁生产,使产品在设计、工艺规划、材料选择、制造设备、包装、运输、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里坚持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兼顾[10],并且企业要针对绿色生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管理模式。
2.环境、资源优化角度。企业绿色生产的目的就是在经济利润可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不再只重视本国经济的短期增长,而是更加关注经济长期发展的环境保护。
3.利益角度。绿色生产是一种要求企业的经济利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生态文明三者和谐统一的生产,企业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由此可见,企业的绿色生产活动不仅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同时也向市场提供了绿色的“替代品”,给消费者提供了使用价值更高的商品,并推动了市场的竞争,存在明显的外部正效应,这种外部性外溢到社会其他部门;相反,未采取绿色生产的企业则存在外部负效应。
三、企业之间的生产博弈
由于市场上的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地的生产,从而要求利益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并且都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以及本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来合理地安排生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