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苏中经济加快发展,才能根本推动江苏经济大发展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19:51 更新时间:2023-10-25 11:08:19
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苏中、苏北、差距、发展
摘要:造成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历史发展基础、地理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水平和区域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充分证明只有苏北、苏中经济的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促进江苏经济大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
一、江苏经济发展总的趋势
江苏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邻上海,北依长江。这个地区位于我国沿海与沿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结合部,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重要组成部分。苏北地处江淮平原,东有连云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最南端,北有全国交通枢纽徐州靠近上海经济圈。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经济高速发展,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2008年,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接近4万元,相当于5500美元,财政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不含海关税收),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2400亿美元左右)。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服务业加速发展。江苏经济实力已稳居全国第三。
二、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实施这一战略以来,区域共同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苏南发展水平加快提升;苏中快速崛起出现良好的端倪;苏北后发优势逐步发挥。但就综合经济水平而言,苏南发展依然快于苏中,更快于苏北。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其突出的问题和表现是:
1. 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差距在扩大
二十世纪90年代前五年,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差迅速增大,后五年有所缓解。但进入“十五”以后,差距又趋扩大。2000年苏南GDP、人均GDP分别是苏中的2.98倍和2.40倍;苏北的2.44倍和3.55倍。到2002年上升为苏中3.22倍和2.55倍;苏北的2.58倍和3.74倍。至2007年,苏南GDP、人均GDP分别是苏中的3.44倍和1.93倍;是苏北的3.20倍和3.37倍。
2. 产业结构与工业化进程的差距更加明显
至2008年,苏南高新技术产业已具相当规模,苏中和苏北传统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大。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和国际经验判断,苏南已经进入较发达经济阶段,接近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苏中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阶段,尚未实现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化的转换;苏北则处于从初级产品生产向工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
3. 在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均高于苏中和苏北。
4. 创造财富的能力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苏南为1410.91;苏中为297.54;苏北为298.93。
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苏南为20077;苏中为15526;苏北为13655。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苏南为9293;苏中为6698;苏北为5352。
综上所述,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而易见,由此,也清楚地表明:江苏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没有苏北、苏中的快速崛起,就没有江苏经济的全面腾飞。
三、加快苏中、苏北发展的几点认识
尽管江苏省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但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明显,并且这一差距在短时间内很可能还会扩大。所以,从整合发展的角度,三大区域应当互相融合,优势互补。苏南带动苏中、苏北,苏北通过苏中应加快与苏南的融合,三区实现共同发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
江苏区域发展差异性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业结构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工业化进程不同步造成的。为此,江苏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应有明确的目标,即在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构筑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基础上,把工业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由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实现三大区域跨越式发展的理性选择。苏南地区技术经济水平较高,结构转换能力较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层次,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效优质农业,逐步将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中和苏北转移,提高国内、国际分工地位。苏中地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既要做好与苏南的优势互补,获得它们的产业转移、资金扩散和技术支撑,加快融入苏南板块,又要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沿江重化工业,提升产业竞争层次。苏北地区产业发展要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相对充裕的劳动力优势,积极主动地与苏南地区对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努力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促进资源的高效转化和多次增值。发展区域产业经济,尤其要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论是苏南还是苏中和苏北,工业化进程远未完结。特别是工业化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苏北地区。要坚决摒弃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以科技创新和进步为支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2.加快沿江开发推进苏北全面大发展
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关键要打破行政分割,建立统一市场,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地区经济关系。江苏沿江现代工业基础较好,国际配套能力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迅速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水平,特别是提高产业转移质量,立足国际化,坚持高标准,着力吸引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和建立地区性总部,建立面向全球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使沿江地区成为高科技制造业的密集地、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地、高科技研发和高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注重产业集聚效应,通过沿江开发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地区分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配套合作,成为长江三角洲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和配套区。充分利用上海国际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者集聚的优势,打破地域观念,主动“抢滩”上海。在空间分布上,沿江两岸如何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融合发展,以及苏北地区如何与苏南、苏中互动,是沿江开发中的两个重要命题。前者的实质是江苏融入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后者则是苏北融入“苏南板块”的发展循环过程。苏中地区是承接苏南、带动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通过苏中崛起推进苏南向苏北有效的辐射传导,是沿江开发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如果说,江苏沿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现与上海为核心的融合互动的话,那么,“苏北大开发”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通过与沿江两岸的要素整合,建立苏南、苏中和苏北的横向融合链,使三大区域经济有机耦合成一个经济循环体,以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分工。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全方位大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表明,要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必须以注入巨额资本为必要条件。吸引外资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差异。三大区域应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加快向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的机遇,抓住民间资本已开始启动的机遇,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本流入的产业导向,实现对资本利用水平的新突破。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创汇农业、资源开发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等,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在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战略性投资项目上,以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推进产业高度化,全面提升江苏制造业的竞争能力。苏北地区应将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关键措施,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商业机会,促进外商投资逐步由南向北挺进。建议以省政府的名义,每年举办几次农业、工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和内资招商会,以优惠政策帮助苏北地区引进外资和浙江、广东、苏南等发达地区的民间资本。
4.推进城市化战略,增强城市大发展功能:
现代生产要素需要由现代城市来聚集。目前江苏三大区域城市化进程均出现加快之势,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城市规模、结构、功能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苏中、苏北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苏南,中心城市规模偏小,城市群功能较弱。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完善区域城镇化体系,有序加快城市化进程,走以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密集带为基点的开放式发展道路。一是在做大做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的同时,依靠多核扩散方式,在圈内中心城市周围形成一批定位适当的卫星城,扩大和提升城市要素集聚和扩散的功能。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为冲破行政上的体制束缚,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可以考虑在原行政单元的基础上组建经济联系紧密的新的行政区域中心。二是要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快开发区城市化进程,支撑开发区所需的基础设施、相关服务设施和要素市场,促进关联产业的集聚和扩展效应,形成城市化产业带,形成支撑城市化内涵的支点。三是要加快城市环境建设,注重最佳投资和创业环境的营造,增强城市吸引力。
四、结论
综上,造成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历史发展基础、地理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水平和区域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其中,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和区域极化增强的最主要因素。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处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之所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整体构造,实现南北联动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和促进苏北、苏中经济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苏北、苏中经济的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促进江苏经济大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顾介康:《江苏经济发展的道路与特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江苏省统计局:《加速推动江苏省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几点思考》,2003
3. 赵喜仓:《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2006.6
4. 杨家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探索》,经济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5.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5版
6. 孙志军、洪银兴:《苏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储东涛:《江苏经济发展研究》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