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19:51 更新时间:2023-10-25 11:42:22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关键环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从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在实践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体现在建设新农村,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把农民作为主体,即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让广大农民当家作主,并且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一切工作从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出发,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要坚持科学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新农村建设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大力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让农民也能够享受各种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要处理好农村、农业、农民这三方的发展关系,农业发展是农村和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和农民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为农业发展提供环境条件、思想保证和动力源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杜绝以牺牲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要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要让农村基层干部能够牢固树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建设的思想,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适应新形势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引导农村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并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与此同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对农民群众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并且传授各种科学技能和知识,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使农民能够树立主人翁意识,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却明显拉大了;农业处于相对薄弱环节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是长期战略任务。而这就需要把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第一,要打破包括土地政策和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一系列不合理政策。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有效形式,通过土地经营权长年转让、季节性转让、大户经营、企业化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促进农民分享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成果。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也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形成城乡互动、以城促乡的良性格局,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以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要立足眼前,还更应着眼长远,把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置于整个国民经济政策发展全局来考虑,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着眼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变更,跳出单纯就农业内部寻找农民增收的小圈子。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新提高。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四、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以及各项农业基础设施的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扶持资金的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从而在我国农村相当多的地区实际上形成了这么一种“恶性循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反过来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我国农村还有上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这些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有意识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而政府在其中起着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