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大街空间结构的演变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19:51 更新时间:2023-07-01 11:27:55
内容提要:西大街是辽宁省对外最先开放的街区,与辽河毗邻的区位优势是西大街发展的前提。如今辽宁省提出“五点一线”规划,西大街恰逢营口市经济开发区旁。通过对其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旨在为西大街这一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西大街,历史街区,空间结构
-------------------------(接上篇)-------------------------
一、棋盘状的空间形态(1861—1930年)
(一)街区空间的扩展及其主要原因(接上篇)
(3)航运业的勃兴扩大了港口的辐射面
港口的辐射面指的是西大街码头空间外延部分,西大街码头空间的外延部分与航运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航运业的发展还得从营口港的木帆船说起。营口港的木帆船运输历史悠久,在开港的初期,营口港进港的外国船只也以帆船为主。据1864年英国管理的营口海关(当时包括营口市站前区的东海关、西大街西北处的西海关)统计,当年营口港进港的252艘外国船舶中,有249艘是帆船,轮船仅有3艘,只占进港外国船只总数的1.12%。但是轮船的进港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到1892年,营口港进港外国船只己达397艘,其中轮船377艘,占进港船舶数的94.9%。进港外国轮船的平均吨位也逐年增加,1864年为501吨,到1878年即增长到669吨。进港轮船数量的增长和吨位的增加说明了船只远洋航行能力的加大。
西大街港口自开埠以来,港口的航线逐渐增多,港口的辐射面逐步扩大,并且已经同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直接的通商贸易。离西大街港口最近的航线是辽河对岸的河北区,两岸的居民靠帆船摆渡通行于彼此之间,沟营铁路河北车站为方便旅客乘车,从1907年开始雇用辽东号小火轮,往来于辽河南北岸渡客。离西大街港口最远的航线,据海关统计,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丹麦、荷兰、法国、挪威、瑞典和俄国等20多个。西大街港口的国内航线基本上覆盖了渤海内海和东南沿海各港口。1874年,营口港首次开办了营口至烟台的定期客运班轮航线。营口港至上海、天津、烟台、青岛和日本也都有定期航线,这无疑增大了西大街乃至营口和各地的联系和交往。据1911年(宣统三年)统计,全年营口进出口旅客25.1万人次,进港旅客18.2万人次,出港旅客6.9万人次。进港的旅客中,极大一部分是经营口西大街转赴东北各地的关内移民。在对东北的移民开发过程中,西大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营口西大街的开埠通商还牵动了辽河航运能力不断增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西大街的发展为其他辽河沿岸城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在铁路等近代交通运输方式还没有出现之前,辽河庞大的水运网络成为口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大街港口贸易、辽河航运和辽河沿岸城镇带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辽河航道自古以来就是货物进出口东北内地的重要水运航道。营口开埠前,由辽河入海口的营口港(泛指西大街靠近辽河南岸一带)出发经铁岭、通江口、三江口至郑家屯约628公里航段,往来帆船络绎不绝,河面“帆墙林立”,《清实录》中这样记载:道光十八年十二月)1839年1月),“海城县没沟营等处海口为鲁、浙、闽、粤各省海船停泊之所……”;辽河支流太子河、浑河均有民船航行。营口开埠后,辽河沿岸已有的航运码头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兴起了一批航运码头,辽河的通航距离得到延伸。1899年中东铁路通至营口,清政府为维持辽河水运与中东铁路抗争,开通了营口至三江口间1250华里的全部辽河内河航道。并开办了距三江口18华里,距营口1238华里的郑家屯市场,使辽河航道更加扩展。
辽河航运的持续兴盛带动了辽河沿岸一批城镇的崛起。这些城镇,有些本身就是辽河沿岸的码头,有些则是靠辽河较近的货物集散地。这些新崛起的城镇,依托辽河沿岸的码头,将营口溯辽河运来的货物销往东北内地;同时,还将从周边地区吸纳而来的各种东北土货运往营口,通过营口运到沿海各城市。晚清的大部分时间里,辽河的帆船贸易极盛,辽河已成为沟通营口与其经济腹地的纽带。初步形成了以营口为出海口,以辽河航运为纽带,通过辽河沿岸的商业城镇和码头吸纳东北内地土货,将进口的货物辐射到内地的市场流通结构。而在这种互动结构中,营口港的辽河出海口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时人评价:“内地用品的供给全赖帆船为之输,将仰营口在全国海港中所占的地位,营口一方面既与东三省内地联系密切,另一方面又与国内其他各大商港有轮船为之联络,而且我国汽船、帆船之货载大半以营口为终点,所以能够蒸蒸日上,执东北商务之牛耳者”。
(4)日本所做的新市街规划促进了西大街空间的拓展
①日本划定新旧市街始末
清末,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涌入和富庶资源的迅速开发,东北成为各国列强争夺的焦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无能而告终,相反的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等国家开始肆无忌惮的通过营口港展开对东北地区的政治以及经济侵略,并逐渐的向中国内地的大部分地区侵蚀。在帝国主义国家当中,以俄国和日本两国对营口的“占有欲”愈发明显。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挑衅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同年十月,清政府在调遣重兵驻守奉天的鸭绿江防线的同时,又不断从各地抽调兵力加强山海关至奉天、营口一带的第二线防务。1895年,中日甲午战火烧到辽东半岛。日本侵略军占领旅顺口、大连湾和金州后分兵北犯,侵占得利寺、熊岳,兵临盖平(今盖州)城南。连日来,由于清政府寡不敌众,最终营口商埠区被日军占领,这是日本人第一次占领和统治营口。由于俄、法、德三国的干涉,日本军队不得不于同年年底撤出营口,这也是历史上日俄两国就管辖营口问题第一次碰撞。日本军队虽撤出了营口,然而其领事馆、银行以及工商业等依旧停留于营口商埠区,掠夺营口及东北资源的同时窥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营口的统治。帝国主义对东北地区人民的压迫遭到了人民大众的强烈愤慨,一个由群众自发组织的队伍——义和团成立,于1900年3月以西大街西端的西大庙为中心开展活动,后在老爷庙、火神庙等处设坛练拳,至六月初,义和团活动遍及营口城乡。借镇压义和团之名,同年7月,日俄军舰同时开入营口港,这是两国军队为了同一个目标在短时间内达成了临时协议,从中也能看出,两国对营口港都显示出了极强的关切度。同年8月,营口失陷,当时连接营口与山海关段的营榆铁路也被俄军占领,从此营口先后被俄、日统治到1906年末。
当彼此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战争发生的早晚就要看时机了。从1894年截止到1904年,日本参谋本部一直未间断过对营口的暗地侦查,并对其他帝国主义尤其是俄国就营口乃至东北地区的“关注“也在不断的调查。1904年,日俄战争终于在中国领土上爆发了,俄军战败,同年7月,日军在历史上第二次占领营口。日俄战争俄军战败以后,俄国被迫同日本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俄国被迫将其控制的南满铁路及其支线,包括营口支线,无偿转让给日本。条约还规定,“日本在营口、安东、奉天设立租界地”。
日本侵略者利用在营口的统治特权,于1905年强行将青堆子至牛家屯(今站前区永胜里以东、道叉子以西,园林里以北至辽河附近)一带作为日本居留民地,时称“新市街”,占地0.6平方公里。又占据永世街为日本町(即今新华百货商店东的两个胡同,西胡同为今西市区凯旋里1—35号、三兴义里160—126号附近),这两块地方当时均由日本营口军政署和日本驻营口领事馆共同管理。1906年12月6日,日本营口军政署撤销,营口行政权归还清政府,但牛家屯、“新市街”和“二本町”3处仍有日本关东都督府在营口组建的军政残务事务所管理。1909年4月(清宣统元年)9月4日,中日签订《东三省交涉五案条约》,此三处地方从此划归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管理,时称“满铁营口附属地”。1923年(民国12年)10月1日,南满洲铁道柱式会社设营口地方事务所为“满铁附属地”的具体行政管理机关。1937年11月5日,日本炮制的所谓,满洲国治外法权》废除,“满铁营口附属地”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位营口县公署,改称大和区,但其特殊地位一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
②新旧市街划定以后对西大街产生的影响
日本所作的规划使当时的营口形成两部分,大体以今辽河大街盐场铁路附近为界,以西为中国当局管辖的旧市街,以东为日本当局管辖的新市街(如图8)。日本附属地的规划建设虽带有浓厚的殖民性,如在那里用地浪费,建筑密度低,住宅多为单层的,有花园式的院落,各种服务性设施配套齐全,但给中国人自己居住的西大街一带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如在道路布局上,新市街先后铺设了从绥定门到牛家屯的干线道路,以这条道路为中心开辟了东西南北棋盘格子式的道路。在旧市街里,以西大街为中心,街道向南向北都有所延伸,如前文提过,向北开辟了以“油坊”命名的胡同街道,如东永茂胡同,大森茂胡同,永茂德胡同,同义顺胡同,世昌德胡同等,使其于二道街、后河沿街连接;向南开辟了东西走向的大水晶宫街,小水晶宫街等,近于南北走向的得胜街,估衣街,南新街,大平康里街等(如图9)。1929年(民国18年)1月,奉天当局取消道制,撤销辽沈道尹公署,改为营口市政筹备处。同年8月,市政道路筹备处制定道路改造计划,拟将干道拓宽至六丈三尺(英尺),路石厚十八寸,支路一律拓宽至三丈两尺。计划改造的道路共八段。包括老爷阁至正金银行(今百合旅社);营口公园(今劳动广场);老爷阁至西大庙;永隆泰南至大平康里。
在住宅的建设方面,多数也采用了单层构筑。商业性的建筑多采用院落式,部分官署建筑也有的采用传统四合院式,如位于西大街水晶宫里28号的廉大人公馆。
日本帝国主义虽然在区域上对新旧市街划定界限,但是控制中国命脉的企业依旧安住在西大街上,如1909年,他们在西大街开办电信**所、日本三井物产柱式柱式会社等,而且在思想上从未减轻对西大街中国人的“教育”。早在1906年,日本人在新市街的千代田街建立“营口座”供其活动,其中有电影馆,也接待中国人,以进行文化渗透。1917年,日本人在新市街设立日本寻常小学,对中国人从小学生开始驯化他们的大日本主义。
二、网格状的空间形态(1931—1948年)
(一)都邑计划下空间结构的特点
1931年日本关东军蓄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营口,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重要据点,在现在的站前区,占领营口火车站,不久又占领西大街北侧的河北火车站,9月19日下午2时,日两艘军舰从旅顺口侵入营口港,营口第三次被日军占领。
日本帝国主义第三次占领营口以后,继续实行他们的新市街规划,由于这个新市街规划缺乏长远的规划思想,用地布局上带有仓促而成的意味,所以,这个规划延续了不长时间,便被令一个新规划——都邑计划所代替,很可惜的是,这张“营口都邑计划图”已无从可寻,只能从一些文字资料予以阐述。
都邑计划所确定的城市范围很大,城市主要是沿辽河向南、西、东三个方向发展,用地包括现今营口市的白庙子、大水塘、韩家学坊、太和庄、欢心甸、崔学席坊、光明等地,面积近九十平方公里。按日本人制定的“都邑计划标准”对城市用地反推人口规模应在70万左右,都邑计划将分期实行。城市道路基本采用的是方格网状,局部间以放射庄和环状,主要道路由规格不一、形状各异的城市广场连接起来,组成城市的道路网系统。干线道路宽60、50、40、30米,支线道路宽22、17、12、8米。用地按使用性质划分有商业、居住、工业、绿地等地域,令有公园运动场及墓地、学校、铁道等公共个用地。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城市东北方向,居住用地等布置在城市南部欢心甸一带。
都邑计划是继满铁附属地市街计划之后规模较大的一次城市规划方案,最明显不过的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都邑计划把当时已成为城市建成区的中国人居住的旧市区摒除在规划图之外,而把交通和服务性占地比重颇高的新规划区作为日本移民之用(据1936年统计,营口城区面积39.88平方公里。其中:旧市街34.45平方公里,新市街5.43平方公里。总户数23810户,总人口137946人。其中旧市街为22470户,130617人;新市街1340户,7329人,新市街人均土地使用面积明显多于旧市街人均使用面积),这不仅是殖民者出于掠夺和挥霍中国财富的需要,也是侵略者出于军事上软弱的考虑。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连年穷兵黩武,扩大侵华战争和掀起太平洋战争,已无力实施都邑计划。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除在营口修建了造纸。制镁(现盐化厂)等工厂,和在原满铁附属地做些修补并向城区外延伸六、七百米道路外,“营口都邑计划”随同日本帝国主义灭亡的命运一起烟消云散了。
尽管都邑计划最终仍然没有实施,但对西大街的城市建设、空间结构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具体的表现在:功能分区规划思想的延续以及棋盘式道路网结构的
(1)功能分区规划思想的延续
无论是新市街的规划抑或是都邑规划,都给西大街这一中国人居住的区域建设提供了借鉴,如提过的商业区、娱乐区、内外港区、风俗区,这些功能分区看似自然形成,但免不了是受了日本所做规划的影响。日本第三次占领营口的这段时期,除了对内港区即旧市街一带的码头区进行了合并或吞并,统归伪交通部路政司管辖外,其余的功能分区大体上得到了延续。对具体区域中的建筑功能有的进行了重新定位或撤销,如,位于西大街东侧的营口边业银行、奉天官银号营口支行被撤销,其一切业务,由伪满洲中央银行营口支行**;西大街上的日本三菱公司在日伪时期被用来经营洋货、绸缎、布匹等;公益银号改营装船代理业和油坊业务;一些油坊如东永茂油坊被迫为日本三井洋行加工豆油、豆饼;瑞昌成也由商业批发转为日本销售丝绸等等。
(2)棋盘式路网结构的拓展
早在1923年,营口市政公所就改造了西大街局部的街道,为此,他们拆除了老爷阁以西房屋,将石条马路改修成碎石马路。1930年,营口市政筹备处筹建的老爷阁南至菜市场的道路改造工程竣工。1931年冬,老爷阁至天后宫的马路筑成,那时就开始了现今的辽河大街一干线客运。至此,西大街主街作为交通主干道的地位已不可撼动。原先的后河沿街以及北二道街依旧被渔市和商业围拢着,不同的是在东西走向上的大水晶宫街路面开始变得狭窄,街侧的各类功能建筑开始增多,于是他们开始争相抢占门面。缘由在于日本居住的二本町一带的日本人常常“光顾”于此,这里遍布许多的酒楼、赌场、鸦片馆、妓院等。为了缓解横向道路的压力,于是纵向的街和胡同也逐渐的增多,拓展了当时西大街的路网结构。这一时期增多的有天主堂街,安乐胡同、仁里胡同、乐善堂胡同;有的是以新增的住宅首户姓氏命名有刘家胡同、王家胡同、仲家胡同、邢家胡同等。
总体而言,西大街在日伪统治时期,发展及其缓慢。西大街名义上是位于中国人自己的管辖区,但是日本帝国主义所获得的海关权、关税权、铁路权以及对航运业的干涉及操控,无一不影响西大街的空间拓展。原载日本人办的《满洲日报》与1932年发表的“南满の大危机”一文说“自8月1日抗日义勇军攻打营口之日起,营口的中国大小商店一律停业,为日本人当苦力的中国人也不去干活”。日军占领营口后,商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为营口作出过特殊贡献的炉银制度被强制扼杀;榨油工厂有的被逼破产,有的被日本人操控;商埠内中等以上的商号,也因时局不稳,生意不兴,纷纷倒闭。日本帝国主义为满足其侵略战争需要,将水、铁两路统一由伪交通部路政司指挥,他们将营口航政局占领以后重新划定了管辖范围,包括西至锦州西海口、辽河口,南至复州湾的一切支流、港湾及船舶。
日本帝国主义所做的两次规划都摈除了西大街,这和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其他城市的做法同出一辙,先提出“租界地”或者开辟“商埠区”,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再侵占整座城市。因此,所有这类规划无论如何的完整或是成熟,帝国主义都是从他们的殖民统治角度考虑的,所以,当他们的统治末日到来的时候,这种规划只能变为泡影。
-------------------------(完)-------------------------
参考文献
1.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4.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王农.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初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院报,1999
8.阎亚宁.中国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的新思维.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9.张宇,王青.城市形态分析研究—以太原市为例.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胡海波.城市空间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城市规划汇刊,2002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