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湿地景观的初步探索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0:51 更新时间:2023-10-25 11:39:27
摘要:河道湿地滨水区是水域和陆地交界的地带,是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结合处,是当今新兴的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又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河道湿地景观的营造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园林;滨水景观;地域文化;设计原则
1.景观定位:
“高科技工业园区的绿飘带,河流交汇处的生态盒”。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建设成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的景观长廊及生态保护带。绿色飘带与其它道路景观带及河流绿化带,共同打造“水绕岛城,绿网相连”的生态城市品牌。
羊毛沟二支流横穿工业区,在下游与羊毛沟交汇时,穿越生活区和商业区。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工业用地中,以绿色防护为主,少量设置景观节点,追溯历史沿革,增强工业园区的文化氛围。在河流交汇处的生活和商业区重点设计景观节点,引导人们从河道的景观中找寻亲近自然,愉悦身心的感觉。
设计的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趣的基底,然后在野趣的基底上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图是少量的,精致的,是文化的载体。
2.景观设想:
一条河道承载着历史,从远古走来。将河道赋予时间的历史轴,河道的本源,远古的海滩,旧工业时代的盐田,新兴产业的科技,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生态工程。
2.1景观设想的具体应用:
2.1.2河道的本源。从无到有,从涓涓细流到长江大河,溪流是河道的本源,在河道的上游,以河道自然形成时的形态出现,以粘土护坡,增加野生植被,自然式种植,尽量还原河道的最初形态。由于本段水量较小,在河道开挖时保留河道部分中心地带形成生态岛。生态岛上采用乡土植物为主,营造河道的自然野趣。在河道两侧的绿化带中设置自由式园路,使人们可以穿行其间,充分接近自然,感悟自然。
2.1.2远古的海滩。百川汇流终成海,本段追溯至远古的海滩。曲线的河道,模拟海岸线及浪花。广场,园路等景观节点均由曲线形成,与追溯的海滩相吻合。在广场周围以曲线的模纹造景,形成大气开敞的景观空间。并用贝壳、海豚、古船等渲染海洋的气氛。景观元素均由海洋元素提炼,但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展示,与整个高新区的环境相协调。
2.1.3记忆中的盐田。盐田这种古老的工业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本段处于河道的中游,水流流量大,流速快。河道护砌采用石质护坡,将灌木及草坪设计成为盐田晶体的形式,护砌材料取自自然,也反应了旧工业时代对自然界的依赖。河道两侧的景观线条多用直线的形式,包括广场、园路,以及座凳等小品形式,通过直线来使盐田场景的再现。盐田主要用白色的水刷石予以表达,在绿地中开辟方整地块,填满白色水刷石,表达盐田的概念。广场中,将白色水刷石罩进一米见方的棱台形透明的玻璃盒子,玻璃罩住了历史,同时,也表现了盐井的概念,也在竖向上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人类的出现带来了工业,也带来了对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盐田,再普通不过,随着高新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它将被遗忘。但当它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子之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时间被凝固,历史有了凭据,故事由此展开。盐田劳作的人的雕塑,也正是历史场景的凝固。景观节点、小品设施等的设置,引发了人们对于高新区曾经的盐田的回忆。
2.1.4发展中的科技。新时代的高新产业。科技的进步不仅使工业更加发达,更让人类懂得了如何回馈自然。本段河道同样处于河流的中游,水流流量大,流速快。护坡采用生态袋的形式,来实现高科技时代新材料对保护自然的作用。景观元素取自现代科技,着重表现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回馈自然的一种思想的回归。现代动感的雕塑设置,为本段设计的点睛之处,主要通过雕塑、设施小品等的质感、动感来表现科技的主题。
2.1.5芦苇荡起的畅想。芦苇、水草、木栈道、穿于水中,最简单的线形构图给人们三维空间的感受。人们在芦苇丛中穿越,体验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野趣,还有参与自然的快乐。人们吹着芦苇叶子做成的哨子,挖着脆嫩的芦根,无论是河畔的芒草丛中还是探入水中的木质栈道,都环绕着人们欣喜,快乐的声音。本段着重体现生态观念――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设计中的景观盒子以最简单的直线元素,最简洁的构图形式在河流交汇处,与野生的芦苇、水草、茅草等元素一起和自然相互渗透,使得人文元素与自然景观达到一种交融互含的状态。由于本段处于河道的下游,宽敞的湖面同时作为滞洪区,水流流速小,粘土护坡,并种植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形成自然生态的环境。
3.设计原则:
3.1使用功能和景观功能相统一协调的原则
羊毛沟二支流是一条具有防洪排涝功能的河道,因此在对羊毛沟二支流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保持河道的防洪排涝的功能,在对河道断面进行改造后,必须对河道的行洪能力进行核算。在首先保证防洪排涝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
3.2“生态效益”的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利用大量的绿色植被以制造新鲜空气;对当地水资源进行涵养;在坡面上间种景观植物,追求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形成生态式并与环境融合的河堤景观。
3.3经济性原则
本着务求实效的理念,以经济为基础,在打造景观的同时,从始至终的对河道全线景观造价进行宏观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4与道路景观兼顾的原则
河道两侧的绿化带进行设计时,兼顾河道两侧的道路,做到在道路上观景时绿化带有开有合,与周边景观体系相互连接,相互渗透,形成河道两侧及道路沿线的景观带。
4.植物配置设计:
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在本源、海滩、生态段,应用乡土物种形成绿化基底,河道绿地分布如下几种植被类型:
第一带,护坡由丰富多样的乡土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构成,包括芦苇、菖蒲、千屈菜等。
第二带,河滨芒草种群,采用当地的结缕草构成单优势种群,是巩固土堤的优良草本。经过设计的芒草种群疏密有致,形成充满野趣的空间。
第三带:以小灌木形成灌木林的形式,集团式种植,主要应用的灌木有:红瑞木、紫荆、火棘、大叶黄杨、海桐等。
第四带,江堤疏树草地,用当地的狗牙根作为地被草种,上面点缀垂柳等乡土乔木,形成江堤疏林草地。
第五带,堤内密林带,结合地形,分段设计。由水杉、欧洲白榆、池杉、毛白杨等树种,构成密林,分割出堤内和堤外两个体验空间:堤外面向密林区,是个外向型空间,堤内围绕河道形成一个内敛式的半封闭空间。
在盐田、科技段采用规则式护坡,河道外侧绿化带依然采用自然式种植为主,充分体现河道的生态性。
5.景观元素布置:
5.1铺地:
材质的选用随场地功能和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并使铺装的形式与材质与场地特色完全契合。根据每一个区段的特色,选用不同的铺装材料。盐田主要采用白色的水刷石,以硬朗的线条出现。在休闲广场区域我们可以选用一些高质量、经久耐用的自然石材、瓷砖或混凝土块铺地。在滨水区域我们强调滨水区的可亲近性,可以选用一些原始质朴的材质,如天然石材、木材等。
5.2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同时又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依据羊毛沟二支流的景观功能需求,分别设计果皮箱、休息椅、栏杆、扶手、指示牌、警示牌等。设施设计体现自然气息、主题设计,主要采用木、石等方便维护管理的材料。
6.结语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转贴于
参考文献.
1.王海龙滨水区的城市设计特点与策略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第21卷第3期
2.王紫雯、秦卫永、徐承祥.城市河道水域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建筑学报,2004.5
3.汪霞、曾坚、魏泽.城市人工湿地的生态营建.建筑学报,20058
4.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生态学杂志,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