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0:51 更新时间:2011-02-26 13:20:51
摘要:从适宜人类居住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组织设计
宜于居住的城市环境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本应是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但现实的城市却常常拥挤、混乱、嘈杂、无序。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1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越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2行为与建筑环境
不难发现: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3广场使用的影响因素
3.1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3.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
3.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
4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5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5.1利用高低差有效进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若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5.2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利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5.3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