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和公众参与机制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1:51 更新时间:2011-02-26 13:21:51
摘要:以东莞市为例研究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指出了东莞市在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证市民真正参与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局势的加剧,国内其他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东莞人深深认识到,虽然东莞经济实现了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飞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和弊端也越来越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因此,东莞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建立系统、科学、缜密而细致的计划,需要系统诸要素的科学配置和整合协调。本文主要从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问题展开研究,期望通过研究,为东莞转型提供一条思路。
一、东莞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特征
2008年新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内容及要求,我们在组织编制新城街区控规、街区控规深化方案、城市设计以及重点工程项目修规设计方案等工作时,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不断加强落实公众参与环节,但从公众参与的实际状况来看,我们总结发现,当前东莞市公众参与规划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一)城市规划管理难以摆脱传统体制影响,致使规划公众参与主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目前,东莞市大部分城市规划仍然是自上而下制定,公众参与的主体大多数是政府、专家、学者等群体,代表的普遍性不足。
(二)市民个人素质层次不同,致使市民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认识程度不同尽管政府一直大力推行公众参与,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公众参与规划的意识不是很强。由于受个人综合素质影响,市民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了解程度普遍不够深,公众参与的质量不是很高,因此,当前在东莞市深入开展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工作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三)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之间存在差异,致使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水平也存在地域的不同根据加拿大、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分析报告显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程度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我们在开展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实践工作中,也发现由于受我市不同的地区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影响,公众参与规划水平也存在地区差异,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明显高于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四)市民在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认识上出现偏差,致使市民参与城市规划覆盖面不广城市规划工作不仅专业性强,而且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知识,由于目前顺义区大多数百姓整体素质不高,知识层次不同,公众参与规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市民对涉及影响自身利益的项目参与程度较高,譬如村庄拆迁、居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等项目表现得极为关注;但是对于宏观方面的规划,像总规、控规等关注参与程度就不是很高。所以,目前东莞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五)目前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致使城市规划管理与公众参与衔接不够目前,东莞市规划前期规划编制阶段的相关体制机制已相对完善,但后期的规划监督管理工作深度还不够,由于不同管理者的素质能力、认识不同,加上缺乏后期完善的维护、监督、管理体系作保障,市民意见很难快速直接地反馈上来,政府、规划技术人员也难以准确了解把握公众的真实想法,致使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形,落实规划发生错位,对优化城市景观、提升东莞市综合服务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如何实现市民真正参与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促进政务公开和透明。城市规划部门的政策和执行都应透明化,并能够接受监督和评估。城市建设中的项目可以请市民代表参加听证会,既听取了市民的意见,又能使市民了解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内容,使他们有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热情,并增强市民间的凝聚力。
(二)增强舆论宣传,发挥媒体作用。管理部门可以和媒体交流合作,将城市规划的思想和目标等内容、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宣传出来,使市民们有这些关于城市的意识和思想原则。另外,可以聘请专家来接受市民的咨询。因为市民都有相信专家的倾向,规划部门不妨请专家接受咨询,这样市民能更安心,也确实能获得更为专业和准确的对规划的解释,这也是提高公众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开启上诉的通道。公众参与的时候,有好的意见可以采纳,有不满的情绪也需要表达,因此应该建立上诉通道,让市民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得到回复,这样就可以避免管理部门只是形式化的办公,可以保证公众是真正参与到决策的制定环节中的了。总之,城市规划应为城市中生活着的人们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市民的真正参与和支持才能顺利进行。而作为市民来说,绝大部分人还是关心城市环境的,要将自己对城市规划的需求表达出来。因此,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要充分开展公众参与,以使市民争取到自身利益,构建一个有多种感情和责任纽带的和谐社会,使城市规划能科学合理的顺利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马彦琳,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M].2003,1.
[2]吴唯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M].2000.
[3]谢庆达.都市设计概论[M].1993.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