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范文贸易自由化、生产率“饱和”与就业
所属栏目:市场营销论文
发布时间:2015-02-07 14:04:18 更新时间:2015-02-07 14:21:17
核心论文期刊推荐《价格月刊》是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价格月刊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杂志。它以探索市场价格理论、指导价格工作实践。它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为价格改革和价格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摘要:基于2004~2012年工业中33个细分行业样本数据,对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影响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生产率已经达到“饱和”。但从总体上来看,生产率对就业的扩大效应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在这一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下,贸易自由化对就业总体上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同时,工资上升促进了就业;释放“结构红利”促进生产率提升是解决就业矛盾的根本策略。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就业,生产率“饱和”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27
Trade Liberalization, Productivity “Saturation”and Employment
ZHANG Hong1,2 ,SONG Wen-fei 3,HAN Xian-feng4,WEI Xuan1
(1.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02;2.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4.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Abstract:Based on the 33 industry segments sample data from 2004 to 2012, 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employment on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som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impact on employment was “inverted U” features;productivity has reached “saturation.” On the whole, however, the expansion of the productivity effect on employment is still some room for growth.At this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e trade liberalization has a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 on employment.In addition, it has also been promoting employment wage increase is an important conclusion.Therefore, the release of "structural bonus" to promote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s to solve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policy.
Key words:trade liberalization;employment;productivity “saturation”
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与国家发展的阶段有关,突出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发展中国家就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带动整个社会就业水平增加。以我国为例,胡昭玲等、盛斌等的研究表明出口对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行业或产业具有差异性[1,2]。然而,多数学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不利于或不影响发达国家就业。Greeway和Hine的研究表明,英国贸易自由化不利于就业的增加,会减少劳动力需求[3];Kojiro Sakurai的研究表明日本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不大[4]。发达国家由于就业主要集中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就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关联不大,而与国内需求结构紧密相关。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影响程度较少的关键因素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下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由于国家发展阶段不同,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也会产生差异性特征。
从我国的发展阶段特点来看,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81美元①,正式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不过关于中国是否会出现“中等收入陷阱②”学术界存在争议。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改革的转折性历史时期。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看,“人口红利”模式带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不可持续。学术界普遍认为以廉价劳动力促进出口贸易模式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促进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那么,这种优势是否可持续?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否已经达到“饱和点”③?这就需要讨论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影响的阶段性特点。因此本文拟从行业发展视角,分析经济发展的特点,以试图解释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影响的阶段性特征。
1 研究样本与模型设计
1.1 研究样本
本文的样本数据为2004~2012年39个工业行业除“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的33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 1.2 模型设计
当劳动密集型产业达到饱和时,意味着该产业已进入产业结构改革的关键时期。此时,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是否显著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由于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和核心因素,因此从生产率视角研究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代表性意义。考虑到产业生产率存在“饱和点”时,意味着生产率与就业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构建计量模型:
employmentit=c+α1tradeit+β1TEit+β2TEit2+η1X+eit(1)
式(1)中,employmentit表示行业i在时间t的就业。TEit表示生产率,TEit2表示生产率二次项,当β1>0、β2<0且显著时,表示生产率已达到“饱和点”,此时,行业发展已经达到饱和,生产率对就业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tradeit表示行业i在时间t的贸易自由化水平。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考虑与行业发展特征相关的规模化水平(scale)、获取利润水平(cp)、资本劳动比(kl)、价格水平(price)。主要指标设计见表1。
1.3 数据来源
为获得行业的进出口数据,根据盛斌关于“国际贸易商品标准的分类”(SITC)[9],从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网站数据加总计算得到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其他指标数据则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计量模型指标设计
名称指标设计
行业贸易自由化
(Trade)按照现有文献的普遍做法,用行业进出口与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表示行业贸易自由化(Trade)。这种设计思路简单,数据容易获得。
生产率(TE)由于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用随机前言技术(SFA)计算技术效率。其中,产出用行业工业总产值表示,投入用行业就业年末人数和资本存量表示④
。
工资水平(W)参考Roberts和Tybout[5]、Bernard和Jensen等[6]的研究,用行业平均工资表示工资水平;参考毛其淋[7]的做法,以1998为基期,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计算实际工资水平。
控制变量用细分行业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表示利润获取水平(cp);用各细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就业人数的比值表示资本劳动比(kl);用工业各细分行业平均销售收入表示规模化水平(scale)。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②指发展中国家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后,不能顺利进入高收入水平行列,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中等水平徘徊,最为典型的是拉美国家。
③这里的“饱和点”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转折点”或“拐点”意义基本相同,指当达到“饱和点”后,经济事物会发生根本性转折变化。本文引入行业生产率的“饱和点”概念,旨在解释当产业超过达到生产率“饱和点”时,产业生产率提升对就业会产生转折意义的影响。
④按照陈诗一(2011)的做法,以1980年数据为基期计算得出。
2 实证分析
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在进行门槛检验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对于面板数据考虑一阶自回归过程:
yit=ρiyit-1+xitδi+uit i=1,2,…,n;t=1,2,…,T(2)
式(2)中,xit表示模型中外生变量向量,包括各个横截面的时间趋势和固定影响,参数ρi为自回归系数,随机
误差项uit满足独立同分布假设,若|ρi|<1,则对应yi平稳序列。
根据Levin,Lin和Chu t(LLC)、Fisher-ADF和Fisher-PP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LLC、Breitung、ADF-Fisher、PP-Fisher检验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①,表明所有面板数据是平稳的。
①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研究结果。
2.2 实证检验结果
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可能使估计结果存在有偏和非一致。为了有效避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现有文献的普遍做法是寻找工具变量。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IVE)对各变量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J-tes值在历次模拟中的变化区间为1.082~2.302,各模型J-tes检验均没有拒绝同时为零的假设,表明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并不严重。
根据2004~2012年我国33个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EGLS估计方法建立了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并对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表4所示。
从模型的模拟情况来看,R2为0.757,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DW为2.015,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从回归结果来看,绝大多数行业的TE-LY一次项系数显著,且影响系数为正。表明行业生产率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因素。当生产率提升,意味着行业可以发挥就业的产出吸纳效应,以增长促进就业。不过,要判断行业是否已经达到生产率“饱和点”,还需要探究TE-LY2对就业的影响。
表5是考虑生产率二次项的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EGLS估计结果。从TE-LY2对就业的影响情况来看,大多行业的影响系数并不显著,部分行业,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行业生产率二次项系数为负。然而,这些行业中的大多行业影响系数并不显著,因此,总体上行业生产率对就业的影响并未出现根本性转折变化,行业生产率还有上升空间,没有达到“饱和” 状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生产率二次项系数为负且显著,说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率已趋近或超过生产率“饱和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逐渐饱和,对就业的吸纳效应可能呈现下滑趋势。 在此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下,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影响系数为0.097(见表3),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我国行业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就业的增加,我国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正向溢出效应还存在改善空间,并未出现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不利或不显著现象。研究结论表明,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仍处于上升区间,并未出现根本性转折,这与行业生产率仍存在上升趋势是相关的。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生产率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还未达到 “饱和”状态。不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率对就业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说明这些行业生产率对就业的影响已经趋于或达到“饱和点”。在行业生产率上升趋势下,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且还有上升空间。
与贸易自由化相同的是工资对就业的影响也是正向的,影响系数为0.408(见表3),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行业工资水平是吸引就业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与西方传统研究观点是不一致的。传统的劳动经济学观点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资水平如果在市场水平之上就会对就业造成负向冲击。按照凯恩斯就业理论,在刚性工资条件下,由价格上升带来的实际工资下降可以促进就业上升。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表明:行业生产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生产率提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就业。当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较强时,工资上升未必会弱化就业增长,反而会刺激劳动生产率提升,从而进一步带动就业水平提升。
从其他控制变量对就业的影响情况来看:利润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利润水平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0.521,说明行业获利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就业。规模化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是负向的。这可能与行业异质性有关,例如,某些垄断行业规模化程度虽高,但是吸纳就业的能力并不高。资本劳动比对就业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资本劳动比虽然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正,但是其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资本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并不明显。
3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2004~2012年33个工业细分行业样本数据,对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影响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行业的阶段性特点来看,生产率对就业的扩大效应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劳
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一是释放“结构红利”,促进生产率的同时吸纳更多就业。虽然,我国已经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行业生产率发展视角,仍存在上升空间。主要表现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扩大效应还有待提升。不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趋于“饱和”,这需要适时优化产业结构,释放“结构红利”,在促进生产率提升的同时,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二是提高行业市场化水平,减少阻碍生产率提升的垄断因素。高垄断行业扭曲了市场,不利于生产率提升,且阻碍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因此,需要加强反行业垄断的政策力度。
参考文献:
[1]胡昭玲,刘旭.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32个行业
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8):88-93.
[2]盛斌,牛蕊.国际贸易,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力就业:对中国
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9(12):88-94.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