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大站新区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1:51 更新时间:2023-10-25 11:14:35
摘要:结合英德大站新区实际,选择性运用了适用的景观体系规划设计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包括要素、结构、天际线、空间局部控制等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对大站城市片区景观体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设计。
关键词:大站新区;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1 前言
英德大站新区位于英德市大站区,北至三桥,南至浈阳大道,西接北江,东临京广铁路,远观连山,环境优美,是英德市建设一江两岸的重点地区,用地面积约4.58平方公里。基地内水网密布,自然生态景观独特。
大站新区是英德通向广州的门户,是英德市的“南大门”,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是英德市重要的用地拓展和产业拓展方向,规划成为以居住、商务为主的英德市城区东部中心、城区副中心,拥有山水田园特色、设施完善、环境和谐友好、现代化的魅力新城、宜居新区。
景观规划是通过对景观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构筑规划区景观的总体格局,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的景观体系,景观系统规划以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为背景,与规划公共服务中心景观、滨水居住景观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山水园林生态景观风貌体系。
2 景观规划目标
2.1建立满足城市防洪排涝要求的水网系统
2.2保护与恢复基地现有的自然环境的活力
2.3为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提供更多机会
2.4创造高品质以及有价值的水岸生活与休闲娱乐环境
3景观规划原则
3.1尊重基地现状,延续既有自然特色
现状存在大量水塘,自成系统,生态湿地斑块明显,规划尊重和保护现有两大特征湖面,建立生态环行水系,增强新区生活活力和情趣,保持并梳理现状水体,按照“水绕城绿”理念,延续城区水系形态特征。
3.2构建网状生态回廊
运用广义景观生态学原理,建构生态安全空间架构,明确黄线空间增长边界,体现中心紧凑和组团式的原则,把水网与绿网复合起来,连接城市各类社区,形成区内生活就业的人们共享交往的客厅和休闲观光走廊,形成自然、景观、社会活动的复合多样性回廊,构建网络状生态回廊。
3.3强调连续的景观序列,突出城市的逻辑性建筑布局和空间设计
将水作为城市景观的图底和布景,将所有的景观轴线汇集成交点,作为视觉和心理的城市景观几何中心点,规划组织连续的景观序列,通过城市的功能轴、景观轴、开敞空间(公共绿地及广场),建立空间的有机秩序,突出城市特色的逻辑性建筑布局和空间设计。
4景观要素构成
4.1景观节点
指布置在特殊地段,具有指向、标识等意义的主要景观节点,包括城市广场、城市标志、公园绿地、建筑对景等。
■地标性景观节点
本次规划包括主要道路交叉口地标性景观节点、滨江居住景观节点、中心湖公园周边地区地标性景观节点。在滨湖北路与杨万里大道交叉口两侧地块设置新区行政办公中心及商住办公中心,为新区标志性景观节点之一;在杨万里大道与三桥引道交叉口两侧规划高层商住标志性建筑;在其他主要交叉口规划地标性景观节点。
■交通性景观节点
本次规划包括主要道路交叉口控制的广场、绿地景观节点,各节点设计不同风格的景观,展示新区不同风貌特征,保证主要道路的景观丰富性。
■人文性景观节点
人文性景观节点主要结合现状保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新建的体育文化设施,并结合广场、水景、建筑物、碑塔雕塑等构筑物加以烘托,如滨江公园分不同风格几个休闲公园,可供展示当地发展历程及其各种人文历史事迹、雕塑等。
4.2景观带
景观带是以铁路、主要出入道路、江河等自然分割线为基础,结合两侧的绿化、设施布置、建筑组合而成。
■外围景观带
外围道路防护绿带为基础形成外围景观带,既形成规划区的绿色屏障,又与规划区外围的景观相呼应。本次规划有三桥引道北侧山体及林地、铁路东侧防护绿地、滨江规划公园、浈阳东路绿地。
■道路景观带
通过良好的绿化和富有特色的建筑界面,并结合道路设施和灯光的布置,可以创造良好的道路景观。规划将南北向主干道景观带构成道路景观带的主骨架。
■滨水景观带
滨水景观带也是自然景观轴,充分利用自然水系条件,以绿化建设为核心,强调自然风情的融入。滨江东路景观大道及保留的河涌两侧规划布置绿化景点以及休憩设施、雕塑小品等,为规划区居民和就业人员提供自然的休憩场所。滨水景观带充分展现规划区的水系景观特征,体现现代化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对话的景观特征,是规划区重要的自然景观走廊。
4.3景观轴线
景观轴线设计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一环,本区的景观轴线在尊重现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行政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创造新城大道两侧富有现代气息和人情味的空间,商业建筑可采用较艳丽的色调,行政办公建筑则力求简洁明朗,色彩不宜过分浓艳,居住建筑基本色调以淡雅为主。本次规划杨万里大道两侧为主要景观风貌轴线。
4.4景观组织手法
突出中心:主要是打造新区三大节点:商业中心区、行政文化中心区、商住混合中心区;
串联(连点为线,强调秩序):以融合水空间的绿色走廊串联主城和新城发展区;
网路(线扩为网,形成系统,提高效能):利用自然绿化空间与水系网路作为城市架构之根据。
5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为“三主(中心)、五次(中心)、一带、一廊、多节点”,与规划结构吻合,体现城市空间与功能使用的逻辑关联性。
三主(中心):中心湖公园景观中心,为规划区环绕中部水景绿地的文体中心;北部商业集中区和南部办公商务展示集中区;
五次(中心):二级景观中心,五个网廊交结点,是开敞空间适当放大的小区级中心;
一带:为滨江休闲带,是“一江两岸”空间构想的重要体现。
一廊:为生态通廊,是区内沿河湖水体及道路绿化通廊连成的生态游憩廊道。
多节点:为区内景观风貌较好、绿化环境优美的区域,主要包括河岸公共绿地、滨江休闲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口的广场及绿化景观、视廊的交叉点。
6马鞍型天际轮廓线
规划区天际轮廓线主要反映了建筑高度控制,是功能分区、规划结构等方面的空间要求,建筑高度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6.1保护城市“通风廊道”,体现“东西为廊”的强制性生态控制思想,保护山水城市的水脉,体现“露水”的理念;
6.2突出中部杨万里大道城市景观主轴,顺应“南北为轴”的客观发展趋势,形成由四周到杨万里大道渐高的空间序列。
南北轴上规划两端城市建筑制高点,形成南北高、中间略低的凹陷,以求不遮挡东部远山,体现“显山”的理念;中间略低的凹陷处集结了大型文体活动设施。南北轴上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形成中部城市景观主轴。
7景观视廊保护
控制建筑物高度、宽度和布局位置,廊道建筑界面空间比例应﹤30%,保证开敞性,各级河道和不同形态的水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视线通廊,尽量使人们在行进中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水体的网络关系,保障人与自然和人工各景点之间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
主要景观界面为商务办公中心及中心湖核心景观界面、规划水道绿廊带状景观界面、杨万里大道景观界面,这些景观界面起到视线导向作用,使人流在区内能够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对标志性建、构筑物保持了良好的视线通廊,有利于塑造出层次丰富、富有变化的空间景观效果。
8层次丰富、环境宜人的亲水休闲带
8.1规划在保留原有水系的基础上,运用现状水塘作为蓄水调节系统,有效的连接新城绿化景观形成的濒水长廊,强化英德市镇特有的山水的景观空间,增加居民生活休闲的多样性,创造了英德市中心东部地区的“新水乡”。
8.2打造H轴,由滨江景观带,生态走廊与中央走廊结合而成的“H”形空间关系,形成了新区的主要开放空间架构和体验新区的长廊,形成城市连结。在H轴三核心的架构下,以重要的活动节点,辅以开发空间与水岸空间的整合规划,创造新区内网络状的城市连结,形成多层次的城市空间。
9滨水区景观控制
目前,滨水建筑空间环境普遍存在:
■紧邻水滨两侧建房,建筑挤压滨水开放空间;
■忽视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亲切的滨水天际线被破坏;
■沿水面建高层,阻挡了重要的滨水景观环境,也隔断了水与城市街道的有机联系。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规划采取:
■控制水域空间建筑群体平面布局
由于方案沿水地块具有“线”的特征,重点以线型的布局研究地块。同时注重不同功能建筑的组合与穿插,形成相互交替的功能区,努力创造其成为集商贸购物、漫步、垂钓、游憩等多功能的区域。提倡多元化建筑群,并使之形成丰富多变的天际线,避免形成单调乏味的沿岸面貌。
■控制建设强度
严格控制滨水建筑群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一般认为,滨水建筑密度以25%~35%之间为宜,以采用“前疏后密,疏密有致”的做法较为相宜。
为保持良好的开敞景观,应鼓励开发商参与滨水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采用容积率奖励和转移的方法,可以将开放商损失的容积率给以相应的补偿或转移到其他地区进行开发。
■建筑退线和界面控制
滨水在适当地点设立地标建筑,在河道沿岸地区兴建设计优美的低矮建筑物。为了与建筑高度控制相协调,以达到舒适协调的空间尺度关系,应努力做到建筑后退蓝线距离大于建筑的高度,即D>H。
根据江岸景观视线分析,规划应保持岸视线比例为1:1,并保持75米控制建筑界面宽,开敞面占临江面大于60%。
图1临江开发空间尺度控制分析
10结束语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景观系统规划以研究片区的规划结构和空间布局特征为基础,体现了片区功能定位、形象特色、规划目标和理念,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又是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控制体系的前提和条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以英德大站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景观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滨江环山的英德山水城市特点,尊重水系保护生态理念,体现大站的门户形象和东岸中心特征,打造轴、带、网络等城市空间形态特色,使新区空间形态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形象鲜明。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