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2-26 15:54:09 更新时间:2015-02-26 15:27:08
[摘要] 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培养体系有利于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体育运动技术高的合格人才。研究这一问题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PDCA管理方法等。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培养指标体系能够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实现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一体化。
[关键词] 特殊教育论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培养体系
一、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体系研究的意义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体育不仅是国家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更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竞技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竞技体育走健康发展以及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竞技体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文件(教体艺[2005]3号文件)充分体现了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大学竞技体育,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运动员已成为中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精神,以及实现这一精神的途径和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培养的特殊人才,同样需要满足社会、国家的需求。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高校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确立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只有如此,才能根据社会需求建立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系,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与社会的匹配度,培养具有高水平运动特色的宽口径人才。[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和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对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和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现行的大学生教育质量评价以及反馈系统,并不完全适合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其应有的评价与指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探索一种适用于中国现阶段的高校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体教结合”,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体育运动技术高的合格人才势在必行。
笔者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多轮的专家调查,并根据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国家对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探讨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力求使此指标体系能够真正应用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评价,并且使培养单位能够按照社会、国家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与反馈。因此,研制科学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及其培养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月
第29卷第5期商勇,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培养体系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笔者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1)文献资料法。笔者查阅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以及体育教学部的图书资料室中的文献资料,搜集了与本研究内容有关的体育评价以及教育评价的文献资料,使笔者对这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为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方法与思路。(2)专家访谈法。针对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笔者针对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访谈,笔者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做了大致的归类。本着有利于进行评价的原则,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育社会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向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3)问卷调查法。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通过邮寄的方式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60份,回收143份,有效问卷138份,回收率89%,有效率96%。调查对象为教育部所属的31所首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他们均是工作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管理一线的教师,均有副高以上职称,因而,他们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和可信度。(4)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笔者通过发放、回收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内容调查表,通过调查,归纳、总结了专家的意见,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所含内容进行了排序,将次要因素排除后,又发放了第二轮调查表,请专家作出评价,并允许专家修改自己原先的意见,问卷回收作出统计后,又进行了第三轮问卷调查。在三轮调查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最终的评价体系以及各指标的权重。(5)在研究中引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PDCA管理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基本框架构建的依据
(1)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的确定
高校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社会需求就是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评价体系应涵盖高水平运动员的行为特征,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所以,评价体系的指标确定,应该以考察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2)一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与普通大学生的区别就在于,高水平运动员除具备一定的先天素质外,还要有较好的生理素质和业务素质。所以,笔者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将道德、心理、文化、人文、能力5个方面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将这5个方面列为一级评价指标。 (3)二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笔者在确定二级指标时,以专家访谈的内容以及结果作为基础,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删减掉了评价积分小的指标,最终确定了19项二级指标。
2.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按照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笔者利用Satty教授制订的1~9级标度表(见表1),构建了判断矩阵。
(2)求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值
根据上述求特征根、特征向量的方法,分别求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值(见图1),并求出合成权重。经检验,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从而进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与社会评价指标的权重总排序(见图1)。
图1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指标结构与权重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专家的咨询以及调查结果的统计,笔者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以下内容:(1)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评价应从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5个方面进行;(2)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评价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科学文化和能力非常重视,这两方面反映的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3)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能反映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道德与修养、敬业精神、意志品质,这些因素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部门,应当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评价的尺度以及人才需求方向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培养计划。应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社会实践能力、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同时,还应着重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和情感的教育,对其灌输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以便最终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部门要从社会对毕业生评价中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建立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机制,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反思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并不断进行改革。
(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的模式
1.确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在构建评价模型过程中,笔者借鉴了ISO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模式(见图2)。
图2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模式
1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在政府管理机构、学校服务行业等领域应用多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可见,这一管理体系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因此,将其移植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的1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对培养的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实施网络控制,通过识别与体系相关的过程,建立1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应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实际出发,运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管理方法[2],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根据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变通,以构建适应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上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和开发性特征:即在评价的功能上表现为由注重选拔转向注重发展,由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评价过程;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在评价的结果上,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不断改进;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转变为注重建立促进高水平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体系,通过这种评价模式发现和发展客体多方面的潜能。[3]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培养体系的技术支持系统
当前,社会网络科技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管理与运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和技术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培养体系的技术支持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内容如下:
构建系统的思路是:技术支持系统在整个模式中起着支持作用,能够提供整个模式正常运行的坚固的保障,确保管理的效率。开发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及培养网络管理系统,需要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持系统。[4]
构建系统的基础技术是:Internet技术和asp动态网络技术。
3.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培养体系技术支持系统的基本构架
基于网络环境下建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系统(见图3),是本着“尊重用人单位、方便用人单位”的原则,
图3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系统
突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高校管理部门的培养决策提供可参考的数据,其基本构架建立分为以下4个基本内容:
一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需要信息源获取(用人单位填写对高水平运动员需求问卷);二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运动员填写问卷,反馈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级);三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与知识库建立(高校体育教学部对用人单位问卷信息汇总,了解运动员的社会需求趋向,以主体性、综合效果、超前和民主性为原则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及建立评价办法知识库);四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决策支持知识库建立(高校体育教学部建立以评价等级为依据的决策支持知识库)。
(四)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机制的思考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部门应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同时,还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反馈,参照社会评价的方法建立一套适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的评价机制。在构建这一机制时,首先,应有利于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经常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招生―培养―使用”的反馈网络,从而达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社会需求的目标。其次,要通过这套机制来了解社会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方向,为确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以及专业设置指明方向,从而确定具有前瞻性的培养目标。再次,可以探讨影响社会对毕业生评价的主要因素,并对高校如何管理运动员做出反应、提出对策,真正培养出既具有运动技术特长又符合社会需要的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5]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其一,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问题具有综合素质影响的双重性、评估对象的散在性、评估内容的综合性、评估过程干扰因素的多元性、具体测量指标的匮乏性等特点。因此,一个科学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体系,就必须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对象的主体性、整体的效果性、研究的超前性和评价的民主性等原则。
其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的内容应包括: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5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包含专业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能力素质包含工作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这两方面是影响社会评价效果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但是,反映职业道德与修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敬业精神、情感控制能力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因素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
其三,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是当前教育评价的主要发展趋势,构建可持续性、开放性的评价模式是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社会评价体系的基本保障。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社会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真正实现教育外部评价与运动员内部评价的有机结合,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的指标定性与量化内容,以及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应通过评价结果反映不同主体的心愿和思想,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个立体的评价网络体系,从而推进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四,评价体系应能够及时反映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社会评价的优势和缺点,而且也能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指明方向。同时,也要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实现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一体化。
(二)建议
为了达到对上述指标体系更好地使用,笔者建议应对评价指标进行实测,并且对指标体系的质量进行观察和考证。经过对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以确定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效度、信度以及区别度,才能够比较精确地达到评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目的。
要重视和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和谐发展问题,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心理与能力同步提升发展,不断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文等综合素质,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真正成为社会的楷模和青年人的榜样,以便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正范.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4):5658.
[2] DavidHoyle.ISO9000质量体系实用指导(ISO9000 Pocket Guide)[M].徐有刚,石闻洲,译.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463.
[3] 赵子建,杨松.实施ISO9000标准构建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7982.
[4] 赵春阳.基于ISO9000体系的光电子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空与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5] 夏成木.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7475.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