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黑龙江省城镇规划设计浅析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3:51 更新时间:2011-02-26 13:23:51
黑龙江省城镇规划设计浅析
宋月
密山市城市建设管理处黑龙江158300
1、黑龙江省城镇建设的现状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域辽阔,全省土地面积45.4平方千米,占全中国47%,有12个地级市,1个地区;65个市辖区,19县级市,45个县;904个乡镇。我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抓好小城镇、旅游名镇、滨水城镇的建设,2009年,率先完成村镇全省体系总体规划,得到国家建设部好评,被专家称为“全国首例,实用性强”。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以中等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宝塔”形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4%。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
1.1科学规划未能完整实施
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规划不能完整实施,使得原本科学的规划出现一连串不良反应。现在,北方许多城市冬季傍晚烟尘弥漫,未按规划为城市预留通风道或者在通风道内有过高建筑就是原因之一,就连哈尔滨、牡丹江这样的城市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存在。许多城镇不能实现先建给排水、供热等基础管线后建道路,往往是先建了路,再拆了建管线然后再修补路,浪费资源又使工程质量下降。有的建筑也是建了没几年就拆了重建,甚至有的根本没有使用,就被拆除了,变化比计划还快,规划的稳定性难已保证。科学的规划是具有系统性的,不经意改变的一部分,有时就会生产一系列连锁反应,出现的问题又很难解决,从而影响城镇人民的生活。
1.2城市建设特色少
当前,黑龙江省城镇的建设由于起步晚,多大照搬南方城市,没有按照自身特点加已发展,楼房多为火材盒式的设计;街区的道路间距较窄,甚至于相距三十米就又开一条道路,道路本身也太窄;广场、绿地等设计仅是星星点点,甚至有的小区已经把绿地改成了菜地;盲目引用南方树种、既难成活又增加造价,同时还体现不出北方特色,尤其是县城及其以下乡镇,没有相应的科技人员,只能“照样子”做;许多少数民族、边境城市自身特点展示少,规划的科学性也有待提高。
1.3单体建设不结合实际
由于许多投资人不懂规划,居民小区经常因为经济效益而“有空就建”;道路建设不考虑城市排水;许多建筑、广场等公共用地不符合实际,某县级市广场本来在150米长度上地势落差有两米,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台地园,可是却推平了做一个规则式广场。许多地方为修路或建设某些建筑、沟渠,非把几十年以上、甚至几百年的古树伐掉。还有一些城市把山里的古树名木移到大城市里来,成活率低。
1.4生态规划少
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考虑少。树木、花草、绿地少;适合北方垂直绿化的植物少;许多城镇只建设硬质路面,而少有绿化带,小区中只建楼、健身器材,绿地微乎其微;城市污水处理少;城内水资源质量和空气质量下降。
2、黑龙江城镇规划对策要点
2、1城镇的规划的注意事项
要选择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建设城镇,选择地形、地势、生态、水源适合人居的地点建设城镇,选择通风流畅的地形进行城镇建设。对城镇的各个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调整和完善旧城镇的建设与布局,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尤其是在城镇的顺风口和逆风口,要充分利用江、河、湖、海能降温增湿的特点,城镇主干道路的走向应与主导风向一致。
2.2城镇规划要有特色
黑龙江省地处边境,应当发展中国特色与俄罗斯风情相结合的特色,使一些城镇具有“亦中亦俄”的特色。同时我们还要依托雪多、冰多、寒冷季节多的特色,多突出是“雪城冰都”的城市特点。建筑的风格要有地方特色,与本地的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要与建筑本身的功能性相吻合,与本地的人文环境杨相一致。黑龙江少数民族多也是特点,城镇的规划要多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风格,发展少数民族的特点,像饶河县的赫哲族的旅游规划就非常有特点。
2.3规划要结合实际
我们现在的许多城镇的规划都是由大规划设计所完成的,科技人员多,技术是专业性强,但对本地区的了解少,所以,规划地一定要有一个当地的既有规划知识,有了解当地地质、地型情况的成员,才能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既要尊重专家,又要尊重当地人民。少改变动植物,尽量用本地的材料或植物。
2.4生态规划要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规划是城镇规划的一部分,小城镇首先应建设以公共绿地、防护绿地、沿街绿地等为重点的城镇绿地系统,要体现城镇生态化和园林化的要求,应与郊区绿地和郊野公园共同形成绿化网络,应充分发展城镇垂直绿化,体现寒地特色,要加强以防风沙绿带为主的建成区外围生态绿地(包括环城绿带)建设;第二我们要注重城市污水处理,县级以上城镇都要有污水处理厂,水污染大户应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第三建筑的风格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和谐,要尽可能节省原材料和能源,特别是湿地、山地等绿色生态地区,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使用循环水等,既减少经营成本,又保护资源和环境。我们应促进城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改善城镇综合生态,为城镇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态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