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3:51 更新时间:2023-10-25 14:07:19
浅谈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
王迎宾
(连云港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222001)
[摘要]分析了过去发展城市建设时城市规划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较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规划多元化、系统性上的变化,对如何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如何做好城市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编制建筑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依托的是工业化及其经济学原理,它偏重对人工物质空间布局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了人本身除了物质和经济以外应有的诸多需求,忽视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和功能,越来越不符合时展的趋势。在2006年公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现了编制组织方式、规划范围重点、规划重点内容和规划性质等方面的转变,适合当前经济条件下指导国内城市规划发展,是与国际规划界进一步接轨的良好开端。
一、过去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国内以前的城市规划理论借鉴前苏联和西方理论并结合本国实情,这种规划理论架构和内容可被称为城市规划的工业范式,曾经对我国城市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严峻。一方面是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经济的飞速发展使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架,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重复建设浪费并存。同时规划监督约束机构软弱,违法建筑严重泛滥。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另一方面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特别在新一阶段城镇建设中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照搬已有经验,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使得城市规划失去应有意义[1]。
二、新时期城市规划的新特点。
新时期城市不仅是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同时创造着高度的物质、精神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所以新时期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化过程,在新的城市规划法中不再由政府部门单独决定,而是多方参与论证,吸收公共监督自下而上的多元决策体系。在城市规划中淡化城市设计,强化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景观层面,而从资源环境保护与历史文脉延续等角度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的城市规划不仅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城市建筑建设规划,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精心做好生态环境设计。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持续化和科学化。
三、针对以前城市规划中暴露的问题,做好城市规划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
城市规划与城市公众生活财产息息相关,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过程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违章建筑要依法取缔,更要保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土地的使用强度要符合国家标准,包括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间距等。但是不能盲目照搬国家标准,要结合城市环境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来提出规划要求,高强度的用地会导致环境和景观质量的下降,给市民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不健康因素。反之,如果用地强度控制得过低则会浪费土地资源[2]。
2.城市规划要提出与城市和环境相适应的设计。
城市规划中做规划设计前要考察建筑用地和建筑物的性质,一定要根据用地周围环境的具体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防止简单照搬其他城市先进经验,不考虑自身城市环境和人文特点。对每块用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特别是协调工业区、公用设施区域、居民居住地等比例。不要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一味提高用地强度和经济收益,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更好的维护公众权益。比如,城市规划设计中很多的用地或建筑会有兼容性的情况,城市规划实施中对用地的性质进行调整或变更,就要考虑所处环境,公用设施和居民住地,一般可以调整,反之与工业用地就不能调整。
3.城市规划要有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
新时期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用地及其地上建筑的设计,而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对所用地的用地强度、建筑形式、风格,当地人口容量,都要进行科学论证,不能凭空想象和图上作业,而要经过实际勘察和研究。研究当地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在详实系统的资料数据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城市规划,在当前节能环保时代,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建设生态环保新型城市。但是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要切实可行,既要有前瞻性,避免以前建筑建设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又不要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操作性。比如为了使用环保新技术,盲目提高建筑指标,将一些无污染、少污染之地建筑增加非必要成本。将工业区安排与居民区很远,带来将来交通运输等问题。
4.城市规划建设要具有特色。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高楼大厦,穿行在城市中的高架桥,不夜喷泉广场,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标志。由于经验现成,确实飞速增加了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推广,缺乏规划人才,城市规划中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化,照搬照抄一些标志性建筑,对国内国外的典型模式,一味简单模仿,导致中国城市建设文化走向单一。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每座城市的规划设计条件都不可能完全一样,规划设计要以城市自身的条件和资源为前提,山水特征、地质资源、物产资源、气候特征都是当地独特的地理特色;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追求等人文精神内容也不尽相同,这些城市的传统,构成当地的文化基因。新时期城市规划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光体现在对城市的地理资源上,还体现在当地的文化传承上,提高城市竞争力,不能“人有我也要有”,这样只能是跟随者,应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会有独特优势,形成各自城市特色。城市规划应立足当地的地理条件,从技术层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依托当地城市文化,对当地历史古迹进行保护,从精神上让城市的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
5.城市规划要是一个多方参与有公众监督的开放体系。
以前的城市规划都是都强调政府主导,由政府组织编制规划,编制的实体是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新的“规划编制办法”将“政府主导和多方参与合作”确定为规划编制的第一原则,要求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和公共参与,而公共参与是寻求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各种污染,对现有设施的破坏,都跟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如何将民众意见自下而上反映出来,民众如何加入到规划编制过程中,关键是要强化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目前比较典型的做法是举行听证会,公众权益并不凸显。要提高公众参与度,可以每一阶段都通过各种媒体向相关利益团体和公众进行公开展示,并征集意见。规划措施、方案应公开悬挂,接受各方质询,对广泛提议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讨论。城市规划是为了发展城市,对城市公众利益的保护应是重要内容,规划主体多元化,能多角度更好的完善规划设计。
6.城市规划中要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改变城市规划一贯的物质规划属性,融入社会、经济、环境等非物质属性。以往城市规划强调经济建设,忽视人文关怀,导致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速发展与高速污染并存。新的城市规划要把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和公众的生活质量放在首位,例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有绿化带,同时逐步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科学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对原来民众反映为“植树而植树”城市绿化手段进行改进,制止因盲目造林,造成空中絮状物乱飞的行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形成良好的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结束语
城市的功能日益多样化,城市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随着城市规模和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规划面对的范畴和问题也相应增加,城市规划应依据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多方参与制定,因地制宜,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城市特色科学合理的提出,城市规划要保证城市功能与社会化境、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1]仇保兴.城市经营、管治与城市规划的变革[J].城市规划,2004,(2):8-22.
[2]何明俊.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5,(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