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论文发表浅谈仿古老街的景观营造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3-25 15:50:15 更新时间:2015-03-25 15:29:15
摘要:街道是城市的命脉和象征,也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对老街进行规划和整治已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重要课题和难题。提升老街景观质量,传承城市特定文化,强化人们对历史遗产文化保护意识以实现城市旅游业大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追求和必然趋势。同时做好老街街道景观艺术设计,传承历史文化,也能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味。
关键词:农业工程论文发表,街道,文化,景观设计,城市品位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化,每个城市都在努力做好街道的景观设计工作以满足居民的更高的生活需求,强化城市更新意识,注重城市街景的综合整治和规划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而老街街景的规划设计也是整个城市景观规划的一部分,对城市进行“美容养颜”,同时传承城市文化,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魅力和长久发展。
1街景整治和规划的主要内容
若要做好街景综合整治和规划工作,就要注重整体性的规划构思,按街区特点进行设计,还要充分掌握该街道在市区交通中的地位,了解其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确定街道功能定位。一般来说,城市街景规划主要内容包括:街道交通及平面整治规划,采用多种规划设计方式,优化土地功能结构,增强规划设计的操作性;进行建筑性质调整和道路规划,进行公交线路规划等和公交站点设置等;街道行道树、花坛、垂直绿化、小花园建设、草皮种植的绿化设计;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外观条件进行沿街建筑立面规划设计,又细分为保留、整治和更新等。
2旧街巷景观改造的原则
旧街巷景观改造的原则有三:第一,“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对与城市重要历史遗存相邻的旧街巷,采取与历史景区环境相协调的手法,针对部分空间结构、沿街界面、设施加以处理,要使之成为历史文化环境的衬托和延展;第二,“以人为本”。综合研究人的行为方式、行为需求、生活状态、居住人群特点等因素。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予以重视和关怀,并依据街道功能需求,有效的整合原有空间,保留与市民生活方式适宜的诸多要素,提高街巷中多元行为促发与满足的环境,提升街道的活力;第三,“高品位、低造价”。旧街巷由于数量众多,基底状况较差,对其更新改造,会带来大量的资金投入,现阶段即不现实,也无此必要。
3.城市老街景观的现状
城市的旧街巷的沿街建筑基本是以计划经济时期单位自建房和初期的商品住房为主,旧街巷形成阶段正是我国城建观念相对滞后的时期,不重文脉采取“国际式”的大一统样式,使得城市之间建筑样式雷同。同时,受到当时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制约,街巷功能较为单一,对当今街巷功能的多元化和人性化要求均不能满足。此外,由于当时的交通状况基本以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为主,导致其空间局促,难以满足当今汽车交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最后,因其都处于中心城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外观也较为陈旧,成为当今城市整体生活和环境质量提升必须加以克服的难点。
为了实现“特色化城市”、“宜居城市”的城建理念,实现城市的长久发展就必须对老街进行规划和整治,从而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和景观质量以及城市特色。从当前的很多城市对部分旧街巷的改造实践来看,改造中还存在着缺少城市文脉承续、生活氛围差、单存注重绿化、美化等问题。
4结合工程实例,浅谈老街改造方略
4.1工程概况
南京的中山北路是中山大道的北端,南起鼓楼广场,北到下关码头,全长5662米,路幅40米。它始建于1928年,至今79年历史。中山北路商业街南起紫峰大厦,北到挹江门,全长4000多米,是南京第二商圈的轴心,是湖南路——山西路商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北路商业街经过鼓楼区委、区政府近十年的打造现代商业已初具规模,凸显景观街的发展优势。目前,商业街商贾云集,商务活动密集。大宾馆大饭店集中,高档酒店特色鲜明。综合百货商场、品牌特色专卖店、专业市场众多,时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金融、保险、通信业、旅游业兴旺。同时中山北路景观多,文化底蕴厚。(1)历史遗迹有明代鼓楼、清代戒碑、四望山、明城墙。(2)优秀民国建筑如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江南水师学堂等共计13处。(3)现代景观建筑有挹江门、渡江纪念馆、八字山(四望山)公园、山西路市民广场及水幕电影。此外,还有绿树成荫的林荫大道是建设景观一大优势,也是全国知名商业景观街无法相比的。
总之,中山北路商业景观街发展潜力很大,其发展优势也很明显。
4.2强化老街的城市文脉关系
老街作为城市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协调同城市文脉的关系是改造的前提。而“方盒子”建筑为主的旧街巷缺少文脉。所以说应该着力寻找老街文化脉络,重建失去的城市结构和文化。
中山北路承接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记忆,存留很多历史的片段、传统的语汇。在进行改造或整治过程中,要体现南京城市的传统文化特点,着重从“形”、“色”、“意”三个方面入手。其中,“形”即该城市和建筑的形式、形体、形制等布局与构筑符号等城市典型的形象特征。“色”则是该城市典型的色彩基调,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同时也反映了该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追求。“意”则是指该城市的意蕴,即城市的内在气质的外化与显现,是城市精神气韵的表达。
4.3合理配置老街多元的功能需求
由于旧街道建筑密度大,道路较窄,大多缺少公共交流与休闲空间,导致街区环境生活质量不高。因此,改造应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努力挖掘其潜力。其一,可根据环境状况,在道口、街边空余场地增设一定的小型活动空间,或设置部分休闲空间和设施。其二,也可根据街区间的整体布局,适当考虑拆迁部分建筑,作为整个街区范围内的公共使用区域加以利用,提高整个街区的生活环境质量。其三,考虑当今车流交通的增加,明确划分单行线或停车区域,较好的实现人车分流,减少人车的互相干扰,使街巷交通变的合理、有序。其四,借助原有的商铺、休闲场所等适当统筹,合理规划,保留并强化其生活氛围,让街道环境具有亲切、宜栖、多样等特性,使街道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具场所魅力,突出居民在街道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4.4营造旧街巷质朴、自然的空间意象
城市街巷作为市民生活的场所,质朴、自然的空间意象恰恰是街道环境的魅力所在。
旧街巷的改造要以特定的空间意象为基础,统合设计语汇,获得空间氛围的感染力。其一,要注重空间关系的统一与变化。旧街道建筑很多为单位自建职工房屋,空间环境呈现多种建筑样式叠加,多种结构复合的特点。改造要做到因地制宜,绿化布置、道路形态、材料选用、色彩统合都要考虑环境的适用性,同时,对不适宜街道意象的元素给以适当的修正补充,增加空间元素的协调性。其二,提升空间设计的情趣性。情趣性是视觉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双重满足。如添加一些设计精致的街道设施,既满足人们交往、休憩等的需要,又提高了空间的审美质量。在南京的中山北路的6.8平方公里的街道区域内,共将改造17条道路景观,共调整人行道侧石2270米,铺垫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彩色人行道板近10000平方米。街道还将186棵胸径低于15厘米的行道树换成胸径在20厘米左右的香樟树;在街道两旁调整绿地近10000平方米,新增78套立杠景观灯和数十套草坪灯,使改造后的街道变得别有情调。
此外,还应该兼顾老街景观个性化特点。老街街道景观的改造则要以突出街道的个性特点为基础,从综合的环境特质与主要特点入手,在众多街道特征的类比中找准其个性的切入点。
结语
老街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历史的重要部分,他们是城市历史与现在以及未来的联系,他们是城市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城市街道的演变或是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整治也总是与城市文化的变迁紧密相随。所以要立足城市环境特点与要求进行合理保留与改造,深入挖掘城市文脉并在街道景观建设中进行实践,赋予老街街道景观以现代意义,营造适应大众需求、反应城市文化发展记忆的景观,保留城市景观的个性化,促进城市街道景观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
[2]荆其敏,张丽安.城市母语[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7
[3]张在元,中国空间思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