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结果
所属栏目:法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3-27 11:49:26 更新时间:2015-03-27 11:12:26
[摘 要]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清政府和明治政府先后首次派出大型官方使团出访欧美,时间均长达一两年。本文将从两个使团出访的结果和影响方面比较岩仓使团和蒲安臣使团的出访异同。
[关键词]职称论文,岩仓使团,蒲安臣使团,出访欧美,对比分析
蒲安臣使团是中国清政府对外派遣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1868年2月出发。而岩仓使团也是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派遣的第一个出访欧美的官方使节团。两者出访的时代一致,日本岩仓使团稍晚,为1871年12月出发。
一、蒲安臣使团出使的结果和影响
出访的结果,从外交上看,开创了中国派遣使节出国的先例,并使得中国渐渐纳入了国际的轨道。而且蒲安臣使团还取得了美国、英国等国政府不借修约干涉中国内政的承诺。对于蒲安臣使团出访欧美,最重要的结果还是1868年7月28日,蒲安臣在华盛顿与美国代表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这一条约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以一个主权国家而不是以战败国且“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签订的第一个具有对等形式和内容的”国际条约,成为中国日后“对外交涉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法依据”。
《蒲安臣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自主性。这个条约明确表明了中国对其领土有完全的主权,反对之前各国租借地上关于治外法权的主张,也明确地否认了租界在中国存在的合法性。《蒲安臣约》的签订也带来了一个赴美的新浪潮,除了少数几年外,每年赴美华人数量都过万,签约第二年即1869年就猛增为12874人,1870年更是增至15740人。而且,更重要的一点,《蒲安臣条约》的签订,宣布了拐骗华工行为的非法性,保护了在美华工的利益,它也确定了中国侨民赴美的合法性以及在美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旅美华侨的作用,使美国官方采取排华行动时不得不有所顾忌。《蒲安臣条约》促使中国政府开始设置驻外领事制度,抵制了美国的排华运动。条约中规定中国政府可以在美国各通商口岸设置领事,以保护在美华侨,可以说这是中国政府设置领事馆的开始,也是中国政府对在美华侨政策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清政府认为“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而《蒲安臣条约》的签订,使政府对侨民的保护形成制度。志刚十分称赞这一设领护侨的条款,认为“中国若不设官,一恐其滋事,无人弹压,一恐其久无统属,悉变为外国下等之人”。《蒲安臣条约》还开启了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运动的先河。从1872年开始,留美幼童共分4批,每批30人,到1875年结束,共120人。这些留美学生中有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设计者詹天佑,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教育界的唐国安、蔡绍基,外交界的梁敦彦和梁诚等。这些人在传播西学和沟通中美文化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是,也要看到,蒲安臣使团走马观花,只是初步接触到了一些欧美的物质文明和制度层面上的一些东西。志刚在其《出使泰西记》中就有很多关于西方各国铁路火车、工矿商业、机器制造的记载,但是认识仍旧肤浅,认为虽然“奇巧至不可思议”,但又斥责其为“奇技淫巧,无俾于国计民生者”。
二、岩仓使团出使结果和影响
岩仓使团到美国后,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和国务卿菲什的热情接待。但当他们提出谈判修改条约后,美方以没有国书和委任状为由拒绝谈判。等到使团派人回日本拿到国书和委任状后,交涉却中止了。木户孝允在日记中沮丧写道:“彼之所欲者尽与之,我之所欲者一未能得,此间苦心竟成遗憾,唯有饮泣而已。”然后来到欧洲各国又提修约,日本的要求遭到英国强硬拒绝,还提出更加苛刻的修约方案,其他法、德、比等国也想趁机获得更多的特权。但是,从此之后,让欧美各国看到日本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修约计划失败后,岩仓使团便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西方的详细考察上,用二十二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英、法、比、荷、德、俄、丹麦、瑞典、意、奥、瑞士等12国,耗资高达百万日元(占明治政府1872年财政收入的2%以上)。他们在对比日本和欧美各国之后,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找出可在日本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如下:
第一,认识到“富国”的必然性。强调发展工商业,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久保利通在归国后不久向日本政府提出的建议中说:“大凡国之强弱由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指出日本以前的政策是“外慕虚饰”,是“徒拥开明之虚名,竟蒙贫弱之实害”。要想国家富强必须“养根本之实力”,“而所以养实力者无他,专在殖产厚生之实务而已”。
第二,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宪法政治和议会。“欧罗巴洲列国,感触于佛朗西革命,民伸自由之理,国变立宪之体,尔来星霜仅经八十年,中虽奥国保续帝威,二十年来亦已改为立宪之体,俄国之独裁,十年来略图与民自由,欧洲之文明源于此改革之深浅,其精华发而为工艺产物,利源滚滚涌出。”宪法专家木户孝允认为“尤当取者,当以普鲁士为第一”。其后,日本政府效仿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和军事强权政策,建立起以天皇为核心的立宪政体,结合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精神,走上了军事扩张,武装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第三,认识到想要改变日本的落后面貌,不仅要实行经济和政治改革,还要移风易俗,改革教育。他们认识到日本人“与今日美欧诸州之人决无不同,只在于学与不学而已”,“莫为急务者,莫先于学校”,“西洋人勉有形之理学,东洋人务无形之理学,使两国之贫富不同,尤觉生于此积习”,哀叹日本“在睡梦中过了两千年”。“欲使我国推进全民之开化,开发全民之智慧,以维持国家权力,独立不羁,虽有少数人才出现仍十分困难”,须提高全民的智力开发,普及现代教育,才能为日本的近代化教育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人才,以“期其人千载无尽”,“其为急务者,莫先于学校。”
第四,更深刻地了解到当时的国际形势,认识到只有国力充实,才能保证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稗斯麦说:“方今世界各国,虽皆以亲睦礼仪相交,然全属表面现象,其于阴私则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之所谓公法,虽云保全列国权利之典常,然一旦大国争利,利己则执公法不动,若不利则翻以兵威相见,固无常守。”以此找到小国走向大国之路,重在“内治优先”。1873年发布《征兵令》,建立近代常备军和警察制度,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建立效忠天皇的私军,广建军校,发展军事工业,提高军事实力。
三、结论
岩仓使团与蒲安臣使团的出访欧美是近代中日两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岩仓使团出使欧美取得了成功,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建设。而蒲安臣使团的欧美之行对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并未产生多大影响。大抵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明确目标,知道什么是该去了解和掌握的。岩仓使团向西方国家学习,目标非常明确,甚至有书记官每天记录。而中国的使团虽也留下了《初使泰西记》,但是对中国国内并不造成太大影响。
第二,改革和开放是一对息息相关的词语。上层建筑需与经济基础相对应。1868年倒幕之后成立的明治政府,是下级武士改革派和改革派公卿联合掌权的政府。明确提出要“求知识于世界”,“行我国前所未有之变革”。而中国清政府仍是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进行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参考文献:
[1]杨国标:美国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辑[G].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志刚:初使泰西记:卷2[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5.
[4]日本科学史学会编:日本科学技术史大系第1卷[G].第一法规出版公司1986年版.
[5]久米邦武: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记[G].1878年.
[6]后藤靖:士族叛乱之研究[M].青木书店1974年版.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