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导刊杂志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01 12:09:01 更新时间:2015-04-01 12:23:00
学习导刊杂志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全国教育界进行学术交流、切磋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园地。是教育界人士发表论文的首选期刊,在教育界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是教育领域与学术界的主导期刊之一。
摘 要:浅析了“生活化”的高中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辨别能力的培养关系密切”“语文教学与学生理想志趣、人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语文教学与学生语言交际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能力,价值观,审美情操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若能较好地掌握语文,便具备了基础的文字理解和语言表述能力。而人们对于日常交际必然涉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掌握,从语文课堂上却获益甚少,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下语文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寻找并坚守一条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并行不悖、并驾齐驱的道路。
一、语文教学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辨别能力的培养关系密切
在高中各门学科中,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传播健康思想意识的使命和责任,教师应让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从而逐步确立相对稳固且正确健康的意识形态,并据此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
如在学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一课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处在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旧时代,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存在,鲁迅先生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科学继承文化的方法。他慎重地告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拿来主义的文化策略不也一样适用于今天的现实生活吗?我们为什么要将之死板地定格为某个人的教条或某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呢?它是活生生的,应被普遍运用的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更为客观的文化评判标准,从而使所学知识发挥作用。
二、语文教学与学生理想志趣、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表现了人物伟大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人教版必修四《短文三篇》从精神境界的不同方面给人以正确的引导。《热爱生命》告诉我们要做创造自己生活的主人,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把握好人生美好时光,使生命彰显过程的张弛。平凡的人们同样可以展现有光泽的生命价值。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张扬和华丽,在宝贵的生命面前,无高贵低贱之分,一律平等,莫要轻视,甚至践踏自己或别人的生命。引导学生心态平和、健康向上地生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告诉我们“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可以探索世界,改变世界。伟大的思想造就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
三、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
语文教材中收集了许多中外散文名篇,这些文章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作品常常带有山的雄伟、水的光彩、云的婀娜、雾的渺茫,像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在散文《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写景语段,投入地朗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欣赏的原因和方法。教师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点拨,使学生懂得品味和鉴赏的方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落叶、落蕊是秋的标志,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壮,在韩愈笔下是“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的哀伤,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的“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和的触觉”。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绪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于其中蕴藉的孤独、落寞和伤感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形与神、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四、语文教学与学生语言交际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是掌握一种语言文字的基本手段,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字、读书,能说会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对学习语文学科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普遍要求。
人教版必修三“梳理探究”部分第一篇《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论交际中应注意的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等语言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某处景物进行观察,从不同角度口述或书写目见之景,提醒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鼓励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语言,使之更简洁明晰,富有文采。对于社会焦点话题,学生也总是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也能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综上所述,我们相信语文教学不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它是活泼生动,最贴近人类社会生活的;它也不是“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一潭死水,是丰富多彩,最受学生普遍欢迎的。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关心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朝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2]路丹.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