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地图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研究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5 15:06:10 更新时间:2015-04-25 15:08:09
摘 要:地图是用各种符号表现地理事物的,这些地理符号就构成了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合理运用地图教学,把语言图形化,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阐述了地图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在地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善地图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地图教学,有效策略,高中地理,地理课程标准
1 地图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地图教学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有助于学生不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地图中有许多景观照片,其中许多是反映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取材新颖,引人入胜,有较强的感染力,能使学生受到美育的熏陶。比如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一目,“东部季风区的天然植被”(图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景观”(图2)、“青藏高寒区的荒漠景观”(图3)等,在向学生展示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划和三个自然区的自然景观差异的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热情。
1.2 地图教学利于学科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时空非常广大,地理现象也十分复杂,学生不可能都亲自去感知,而必须借助地图。借助地图,学生则能突破时空观察认识地理事物,形象概括地说明事物之间的制约联系及其规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图4),在主图旁边加绘有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气流运动三维立体图,学生更容易掌握三圈环流的气流细节。
图4.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新课标实验版))
1.2 地图教学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用各种符号表现地理事物的,这些地理符号就构成了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在地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再通过观察和分析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联系,查明地理规律。这样综合用图,学生不只是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此外,通过读图和解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加深对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 目前在地图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2.1 地理图像质量欠佳,缺乏时代性和表现力
为了研究地图教学现在,笔者在执教班级进行了关于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图质量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学习地图内容和对于地图兴趣一般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62%和52%,均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选择地图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占总数的34%,而选择地图内容能够反映我国建设成就、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总数的14%。可见,学生认为地图反映的内容脱离其日常生活,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性,地图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产生亲切感。这样的结果,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地图编制者深思,这可能是二者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
2.2地理图像类型比较单一,比例不均衡
现有的四个主要版本都使用了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多种图像类型,既有自然地图也有人文地图,既有大范围的地图也有小区域的地图,既有地理景观照片也有景观素描,还有卫星图像和漫画。但是,景观图的比重过大,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教科书中分别占33%、46%、42%和53%。另外,景观图大多是照片,景观素描较少。
3地图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3.1教师层面
3.1.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是教学改革创新的时代。作为地理学科的教育,其职能正在发生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向课堂教学和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设计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其教学行为与之相适应。
3.2学生层面
3.2.1激发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也是内部机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最有效的动力。地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增强学生对地图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和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读图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L].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光文.浅谈地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7:60
[3]刘爽. 浅谈地图教学的重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