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发表网范文大学文化类社团成长机制研究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15 14:20:50 更新时间:2015-05-15 14:36:49
摘 要:学生社团是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社团的成长机制进行分析,并通过上海体育学院文化类社团作为个案,对大学文化类社团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教育论文发表网,大学社团,成长机制,文化类社团
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极为重要。2002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就共同颁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明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其列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
一、大学社团成长机制现状
1.大学社团的概念
大学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自愿组成,履行社团组织审批和登记手续成立的一种群众性学生组织。其宗旨就是把学生们组织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社团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作为大学生,他们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需要,他们渴望有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努力和表现让老师,同学认可自己。学校团委不但要依据规定对各社团进行管理,还应该对其组织机构的建立,规章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2.大学社团的兴起
大学社团组织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学社团的兴起包含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应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所决定的等因素。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才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仅仅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注重知识结构的完善、能力的历练、品德的修养,学生社团正是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迫切的需求而受到他们的青睐。
3.大学社团的成长过程不足
在管理方面,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作为大学生社团的职能部门,学校团委的力量有限,难以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大学生社团在被批准成立时一般都要求至少有一位指导老师,但目前很多社团的指导老师,很多只是担个虚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发展方面,社团的发展需要持续补充新鲜血液,面对众多的社团,有的新生们难以取舍,同时加入好几个社团,导致无法正常地参加社团活动,影响了社团的正常运作。同时很多高校没有把学生社团工作加以重视,没有认识学生社团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重要意义,造成了学生社团发展缓滞。
二、上海体育学院文化类社团成长机制现状
1.上海体育学院文化类社团的基本情况
上海体育学院社团联合会下设办公室,活动部,宣传部等三个部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及学院团委指导下积极举办社团活动日、社团活动节或社团活动月,推进社团活动的开展,展示社团的风采,并且以此为契机进行“星级社团”的评选活动,以激励的手段促进社团建设。在学院团委的鼓励和支持下,学校的社团取得良性的发展,目前学校共有各类社团70个,分为思想学术类、文化艺术类、实践服务类、体育健身类等几大类。由于学院的专业性质,学生社团多与体育相关,以健身指导类,实践服务类和文化艺术类居多。
2.上海体育学院文化类社团的建设情况分析
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自发性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社团会员的构成主要以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高年级学生除担任社团干部外,继续参加社团活动者相对少。社团会员对社团方向的了解程度并不多,甚至是薄弱的,这对于社团的发展是不乐观的。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比较务实而又多样化,部分学生为了扩大人际交往和获得相关知识而参加社团,少部分学生为了加分加入社团。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也是不断遇到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他们会全面出击,向学校、企业、社会协会等去筹集资金和其他帮助,会想尽办法去化解遇到的矛盾。在此同时,社团成员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3.上海体育学院文化类社团的存在问题
3.1热情停留在开学阶段,不能持续,缺乏主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会员兴趣递减,积极分子所剩无几,许多社团处于闲歇状态。
3.2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发展问题,把社团新老交接视为形式,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活动怎么样,而不关心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有些社团单纯的为了应付院校布置的工作而开展活动,这种活动的被动组织模式让社团活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3.3存在整体结构不平衡的缺陷,由于学生社会阅历的不同及个人喜好问题,社团之间影响力悬殊。
3.4社团活动缺乏创意,活动名目繁多,但形式与内容单一,活动方式大同小异,大多停留在传统简单的活动重复与机械操作上,社团活动特色不突出、定位不准。
3.5学生对文化类社团的认识不到位。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考研、评优、找工作上,忽视内在潜力的挖掘和永恒的综合性素质的塑造。
四、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
2.把握学生社团发展方向,做好争先创优工作。
3.突出活动指导,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品位。
4.由封闭转向开放,加强各社团间的交流与协作。
五、结论
在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扶持、正确引导下,学生社团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加强管理,搞好建设,一定能够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