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论文发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应把握的“度”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16 15:35:15 更新时间:2015-05-16 15:55:13
成人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教育科研论坛》坚持“立足教育科研,传播教改信息,推广先进经验,探索教育规律”,以“前瞻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为其基本特色,以“高质量、高品位、高信誉” 为追求目标,以“时代气息、青春活力、开拓精神”为努力方向,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给大家提供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一种实实 在在的帮助,成为伴您走向成功的挚友!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精神犹如一股春风吹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给课堂注入了活力。但是,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探索的碰撞激荡中,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操作实施上也出现了不少盲目的倾向。所以,我们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要把握好个“度”。
一、适度的引领讲解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去经历知识探索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形成对政治学科的良好的情感态度,这些无疑给我们过去“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水。
过犹不及,走极端不是科学。新课改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适当的讲解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导演的电影是不会成为一部有灵魂有内涵的电影的,是散乱无主旨的。
有的教师在实践操作中,过分强调创新改革,让学生过多的自我探索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甚至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看成了教学改革中的绊脚石,以“不讲”及“少讲”作为新课改的标志。例如,有次听了一节高二《文化生活》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公开课,最后有一个辩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赞成还是反对过洋节”这一辨题进行讨论、辩论,课堂倒是十分热闹,老师一直只是站在一旁观看,既没对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过激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评价,也没对涉及到的“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等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点拨总结,这种“自主”岂不是变成了“放任自流”。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行为的观察纠正者的教师的地位不能被淡化,缺少了教师适度的讲解引领,就会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不足,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本身就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放弃以教师的引领、点拨、讲解为特点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有度的让学生探索经历的同时,教师对一些重点、难点要讲,讲清讲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并促成其知识能力的生成。
二、适度的情境创设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倡导教师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恰如其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参与教学,更有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实现我们的预期教学目的。但是如果在45分钟的课堂中,创设过多的情境,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无果之花。
举一个听课的例子,有位教师在讲解“矛盾的特殊性”一课时,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的植物动物的图片,播放了各种不同的乐曲,想通过比较这些事物的异同来揭示不同事物所特有的矛盾。学生只是不停的调动感官,难以潜心去思考体会哲理。常言道:宁静方能致远。如果我们的课堂情境太多,就会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他们就很难认真感悟。我们的课堂也就成了华而不实的表演。
同样是这节课,另外一位教师通过展示几幅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们查找历史课本,共同回忆交流其间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来让学生体会矛盾特殊性这一哲理,这样围绕一个中心情境展开的教学既紧紧抓住教学主旨,又注重了学科的互相渗透,一举两得。所以“境不在多,有效才灵”。恰当适度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课堂上既有无声的默读与深思,又有合作时的交流与讨论,动静适度,合理有序,便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度的板书
随着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一改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苍白的小容量课堂,它形象直观,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加大了容量,营造了生动的学习氛围。但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一些教师却把它变成了课堂的主角,甚至把所有的文字信息全部制作到课件上,教师成了点击鼠标的放映者,学生成了课件的浏览者,课堂成了一场观摩活动。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收获者。
相反,教师适度恰当的板书,可以达到边引导、边讲解、边交流的教学境界,这是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无法完成的。板书承载着教学的重点,复习的线索,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归纳、整理和比较总结,是教学过程中非常有效的中间桥梁,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得到相对的保持,使记忆延伸,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另外,板书是教师的一张名片,工整漂亮的板书会给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这也是教师自身魅力的展现,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其师字,而更信其道”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扬弃,是旧课程的历史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不是抛弃过去的一切,应该是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内核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我们要特别注重科学的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方法,掌握好“度”,着眼于实施,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