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快速发表大学生成才的网络困境及其破解对策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0 14:49:33 更新时间:2015-05-20 14:42:32
教师论文快速发表期刊推荐《江西教育》创刊于1950年,是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工作指导类刊物,刊物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是全省教育系统最具影响的刊物之一,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一级期刊。
摘 要:网络对大学生成才形成了强势的冲击,使一些大学生陷入了“三观”困境、道德困境、学习困境、人际交往困境和身心健康困境。网络自身具有诱惑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强,是大学生成才网络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走出大学生成才网络困境,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上网引导和管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成才,网络困境,破解
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随着网络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普及,网络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日益加深,它在给大学生成才提供丰富资源和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形成了新挑战。
一、大学生成才的网络困境表现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大学生成才;另一方面,网络世界里有时可能充斥着一些消极的、腐朽的、不健康的信息,这极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困惑,直至陷入网络困境,阻碍其成才。
1. 三观困境
大学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人格可塑性强。但是,在开放、超国界的网络世界里,他们会受到各种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政治敏锐感、是非鉴别力不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
2. 道德困境
现实社会中,个体是以特定的身份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交往的,其思想和行为会受到善恶标准、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的约束。当个体行为有可能触犯道德规范时,其会考虑到相应的社会和自我良心的双重谴责,迫使其行为朝着合乎道德的方向发展。但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个体是隐蔽的,这种方式易使个体丧失现实生活角色的约束,道德责任感下降,做出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行为。
3. 学习困境
大学生因网络荒废学业,直至降级、被开除的现象屡见不鲜。首先,上网占用大量学习时间。据调查,有18%的学生因上网缺课,45%的学生因上网晚睡,大量时间浪费在游戏、聊天上,荒废了学业。其次,网络为剽窃他人的精神成果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知识的开放性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剽窃行为带来了便利,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到相关的文章,粘贴组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这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触犯了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也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再次,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身,易导致大学生喜欢形象的,不喜欢抽象的事物。久之,就习惯于形象思维,忽视或放弃作为科学技术发展不竭动力的抽象思维。
4. 人际交往困境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应以可视性、亲和感的方式为主,而网络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感沟通方式。一些大学生每天坐在“冰冷”的电脑前,沉迷于小天地,自我封闭,缺乏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长此以往,将会导致这些大学生的人际情感淡化,交际能力不足。
5. 身心健康困境
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了强势冲击。身体上,一些学生染上了“网络毒瘾”后,上网时是一条龙,下网后是一条虫,吃不好,睡不好,造成身体虚弱。心理上,很难摆脱虚拟世界中不健康、不文明的语言和画面的缠绕,造成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错位,心理失调,精神萎靡不振。
二、大学生成才的网络困境形成原因
大学生成才网络困境的形成,除了网络自身的诱惑性,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两者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1. 网络自身具有诱惑性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通信、数据传递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和手段,它可以对大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带来全方位冲击,使其沉迷在虚拟世界,流连忘返。游戏、聊天、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对大学生的诱惑性最强,它们迎合了大学生好奇心强的成长心理,为一些大学生“消除”现实中的空虚、无聊、痛苦提供了“广阔”的渠道,让他们暂时感受到虚假的充实和快乐,陷入依赖的恶性循环之中。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网络带来的新挑战
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面对大学生成才网络困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体的高校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不到位,难以适应网络带来的新挑战。
(1)个别高校领导干部不够重视。高校领导干部负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个别领导对网络给大学生成才带来的强势冲击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寻找大学生成才网络困境对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针对性研究较少,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全校统一的科学的工作部署。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极其重要。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强,不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汲取必要的精神食粮,致使在面对网络诱惑时,由于缺乏科学的“三观”的引导,免疫力和抵抗力不够,从而陷入网络困境。
(3)辅导员队伍相对薄弱。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首先,人数相对偏少。现有辅导员一般要负责超过200名大学生的管理,精力还要分散到一部分行政、教学任务上,致使辅导员难以及时发现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即便发现了,也只能“挑”一些网瘾相对严重的学生进行教育,错过了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困境的良机。其次,业务能力相对偏弱。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与心理、日常实际问题交织,不少辅导员由于业务能力弱,难以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式单一,效果不理想。再次,耐心有待增强。对于陷入网络困境的学生,辅导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地以“和风细雨”的形式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