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发表海明威两性观点及其成因分析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9 18:09:18 更新时间:2015-05-29 18:12:14
海明威是一个美国的作家和记者,想必大家对他的小说老人与海并不陌生,老人与海也是我们在中小学时期接受的很优秀的外国文学之一,但是很多人对海明威本人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发表范文,主要探讨了海明威两性观点及其成因分析,下面是文章正文:
摘 要:美国作家海明威一直以来因其作品中的“硬汉形象”和具有其个人独特风格的问题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他在美国现当代文学乃至是世界现当代文学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几年以来,在国内的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海明威的学术作品,这些作品主要从作品创作思想、作品艺术特色以及分析作品中的男性或女性形象入手,揭示海明威的男性或女性意识。本文中笔者从海明威的两性关系入手,透视其两性观念,并且分析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社会学论文发表,海明威,两性观点,成因
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学评论中的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出现,以及女权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发展,许多评论家都批评海明威的作品存在性别歧视的缺陷,这种批评对海明威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直接导致了在高中和大学的课堂上对其作品的学习研究的减少,使得其文学声誉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是这些批评也促成了人们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的研究和评价,于是新的发现随之而来:实际上海明威的作品并非片面的男性化,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家对于两性关系实际上是十分敏感的,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一、海明威的两性观点
(一)、海明威的两性观点
对于海明威的两性观点,由于文学评论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长久以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笔者个人认为,由于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和自身的情感经历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始终围绕着两性关系这一主题,不断探索男女之间理想的相处之道,并在这种探索中呈现出不同的男女关系状态。我们研究其作品中的两性关系的类型发现,无论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何种类型的两性关系,从最终的目的来看,都体现出海明威对两性关系的终极观点——双性同体、和睦相处。而这种观点与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埃奥本 1974提出的生态女权主义不谋而合,在海明威看来男女之间的关系是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一种伙伴关系,不是单纯的男权主义或女权主义,也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模式应是一种消除冲突、对抗和权力等男性统治话语,推进爱、温情、友谊等新的文化话语的模式;它完全不同于男性统治模式,是男女两性所能达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平等、和谐的模式,在其中,对话、互补和共识取代了矛盾、冲突和对抗[1]。这种两性和谐共处、相互补充的新型两性关系正是作者在其作品中所探索和追求的两性理想关系,也是作者两性观点的应有之义。
(二)、海明威两性观点的具体表现
首先、男女两性的和谐既是家庭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两性的和谐并不是指其中的一方完全压制住另一方,而是在承认双方性别差异的基础上,使得双方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海明威的作品《丧钟为谁而鸣》中,主人公乔丹和玛利亚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典范,二者的关系并非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种主仆关系,而是在绝境中二人相互吸引、相互帮助和抚慰的关系。玛利亚单纯、孩子气,她是战争的牺牲品,她需要得到男性的保护和指引,而这时候美国自愿者乔丹出现了,正是他用爱抚平了玛利亚内心的创伤,起初他的爱体现的是一个兄长对姐妹或是女儿的关怀之爱,而在他们感情成熟以后,乔丹又用完美的性爱使玛利亚忘却肉体上的伤痛,而这种建立在男女差异基础上的性爱正是和谐型男女关系承认性别差异发挥各自潜能的表现。
其次、在男女之间恋爱和婚姻中,由于家庭成长背景,文化程度、价值观以及思维习惯的不同,在恋爱交往和婚姻生活中男女之间往往会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诚然,由于一系列差异的存在这矛盾和摩擦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克服这些摩擦和矛盾,顺利度过恋爱和婚姻的磨合期,在作品《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对如何处理好处于磨合期的男女关系作了探讨,恋爱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对于男主人公亨利的玩世不恭虽然没有做出妥协,但是她没有把自己摆在对立的位置指责亨利,而是真诚地说出她的原则,对对方慢慢进行疏导,最终达成共识。而在《乞利马扎罗的雪》中已然是婚姻状态中的哈里和海伦在结婚后的磨合却是失败的,而他们的失败从反面说明了二人的相互包容和共同努力是能否顺利度过磨合期的关键。
再次、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男女平等从一种呼声走入到现实生活中,女性大量地进入到参政、就业以及教育等社会公共领域,她们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性别思维定式,生活越发显得自由和自信,在各个领域越发表现出极强的竞争性,而许多女性在职场上的成功则将这种竞争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丧钟为谁而鸣》中对这种男女关系有所涉及,其中具有男性外表特征的游击队真正意义上的领袖比拉尔就是一个典型的女强人,她所体现的男女竞争关系在担任游击队真正领袖这一角色中充分展现出来,此外还通过她对丈夫的评价侧面加以体现,在作品中她骂丈夫是“坏透了酒鬼”、“被马儿掏空了身子的嫖客”这种看似带有几分泼辣味道的性格特征正是那女竞争型关系的生动体现。从家庭到社会全面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竞争型关系。
最后、 海明威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有女性发挥作用的描述,但是这种惯例在其作品中也有例外,他在1927年发表的《没有女人的男人》短篇小说集书名注解中说:由于“训练、纪律、死亡或其他原因”,女性的感化影响在这些故事中不存在。评论界一致认为这部作品是彰显男子汉气概的典范,作者刻意安排将男性和女性隔离开来。而在该小说集中的男性主人公最终的结尾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极端,一种堕落或者说是“死亡”。而通过这种没有女性陪伴的男性的命运走向,作者从反面揭示了现实社会越混乱、越冷酷和残暴,男人就越离不开女性的抚慰和支持,女性作为和男性对等的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极,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合理性。
二、海明威两性观点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女权运动的影响
海明威出生的年代正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巨大提高的时代,这种两性社会地位的重新构建给他这一代人带来了创伤,当他步入青年期以后,无论是男人或是女人都正经历着一场关于个人人生自由、经济独立和政治权利以及性解放的社会斗争。这给海明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一战以后,美国妇女与男性围绕着经济独立、社会地位、政治参与权等展开了一场“性别大战”,最终美国于一战以后向妇女开放了劳务市场,并于1920年给予妇女选举权。而差不多在同时,海明威居住在法国的巴黎,此时政治女权主义在欧洲如火如荼地开展,他的生活圈和文学圈中不乏许多接受了现代的性自由等观点的女性,在这种女权运动的大背景和生活圈现代女性的影响下,海明威的文学作品中慢慢地出现了一些关于现代社会中两性关系的观点。
(二)、自身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海明威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是一个缺乏男子汉气概的男人,相反母亲则是典型的泼妇形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其早期作品中都充满了“硬汉形象”这或许是他幼年时期受到父亲懦弱形象影响的一个潜意识反叛。对于父亲的自杀,他将其归罪于目前,他曾经直白地说是他的母亲“逼得父亲去自杀”,骂母亲“是一只母狗”,来自家庭中男女关系的这种影响使得他认为男女之间的关系,不是男强女弱就是女强男弱,似乎没有妥协可言,而这种认识反过来促使他决心去寻找到一条男女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爱情之路
(三)、个人情感经历的影响
海明威对两性关系的深刻洞察与他特殊的个人情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他一身总共经历了四次婚姻,而且期间还与许多女性长期保持着暧昧关系。这些风格各异、姿态丰富的女性不仅使得海明威的生命得以丰富,同时还成为了构成他两性意识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从来不缺女人的男人,海明威这种特殊的情感经历为他的创作心理体验提供了现实基础。在海明威一次次的离婚和结婚中不同的女人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成就了这位文学上的巨人。按照海明威的理论,女人是承载一切负荷的大海,那么他则好似一条船,在阅尽海上风光之后,他无憾地走向生命的彼岸。海明威一生中丰富的情感经历使
他对两性关系主题驾轻就熟,并能再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1]。
三、结语
海明威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作品都充满了两性关系的种种表现,在他的笔下,他的一系列作品都深深寄托了他对两性之间和谐共存、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在作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他具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和谐的两性关系才能创造美好的爱情、才能赋予男人和女人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作者也向人们暗示只有男人女人相互依存、相互关爱才能更好地维系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赵若纯.《海明威作品中的两性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 .2009年
[2]于冬云.《对海明威的女性解读》.《外国文学评论》.[J].1997,2
[3]戴桂玉.《双性视角作家海明威》.[J].《外国文学》.2003,6
社会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百科知识》杂志《百科知识》杂志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期创建于1979年,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的国内惟一文理合编的国家级科普刊物;是国内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老牌科普杂志之一。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等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话题的背景知识,以及人们为提高文化素养所需的基本知识。《百科知识》杂志的特色是门类广泛、文理合编、权威准确、通俗易懂。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