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文章中国文人园林与道教医学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6-05 16:42:53 更新时间:2015-06-05 16:31:45
中国的哲学很多都会倡导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见过很多西方哲学的文章,本文小编给大家推荐了一篇东方哲学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中国文人园林与道教医学。文章中提到天人合一观在道教医学表现及传统文人园林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还有传统文人园林的医学价值。下面是文章正文,以供大家参考。
摘 要:先阐明了传统园林与道教医学共同的哲学源头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园林表现为模山范水,在道教医学表现为天人相应。在此基础上,从山水和景物两方面论证了文人园林的医学价值。最后提出城市环境园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东方哲学文章,园林,文人,道教医学,健康
一、天人合一观在道教医学表现
1、道教医学的定义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在人类曾有过的经验中,道教是唯一本质上不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长生不死的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史,任何门类科学都经历了幻想、探索、实验、应用的过程。道教和世界其它宗教相比最大之不同在于:它没有构造非现实世界的概念如基督徒的“天堂”、穆斯林的“天国”、佛教徒的“极乐世界”,而直面人生唯一的现实世界。所以道教徒对“此生与天地同寿”的梦想锲而不舍;尽管到今天也没能实现,但是长生的幻想给了信徒们勇敢探索人体与天地关系的动力,最终促成传统中医学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为了方便下文论述,暂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中最浅显易懂且直接来源于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微小分支笼统称为道教医学。
2、道教医学“天人相应”说
中医是站在人与天的关系的宏观角度上研究气候、环境、致病物质与人体疾病的科学。内经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即人诞生于大自然,应遵守四季的自然规律。从现代科学角度认识客观世界不外乎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在物质方面,道教医学把大自然归纳为金、木、土、水、火,又根据这五物的特性把人体五脏分别对应于五性(比如土有受纳化生万物的特性,而脾脏有运化气血的功能,故脾属土)。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可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联系和气血运动的机制即人体能量循环规律,且五脏有疾可通过体表经络官窍系统的异常变化而明察即病变的信息传递规律。简单说,道教医学的五行概念首先从物质的角度将“天”与人的藏象一一对应。
内经认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这风寒暑湿燥火即“六气”只是自然界不同的气候现象。道教医学认为六气生邪是人体外感病因的首要因素,可见天气与人体相互感应。现代医学也已证实,药物的作用确实与季节气候相关如洋地黄在低气压和暴风雨时服用则毒性增加等等。总言之,道教医学是以“天人相应”说为立足点的宏观医学。
二、传统文人园林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
1、山水范式的肇始
道教、医学、山水艺术同源于老庄哲学。尤其庄子的思想更多地影响在艺术领域。庄子认为大自然是最美好的,人应该法天贵真即“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意指大自然;天地之美的代表便是山水艺术。后世的文人因此歌咏自然之美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汗牛充栋,数量之多恐为世界之最。庄子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句把高高在上的神拉下人间,以后列子又引申庄子之说“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确定了仙居的“山”“水”格局。到了秦汉时期,上至帝王下至民间,“求仙”盛行,方士将神仙居所又引申为西方的昆仑、阆圃二山和东方的三海岛;但终无人求得。直到东汉末道教成立,道教教义中“洞天福地”之说明确把神仙居所按等级定义在人间大地的名山之中,首次将神拉回人间。因此“游仙”替代了求仙始兴,尤其在文人群中,晋代信仰道教的人之多“虽知识之士及名族子弟亦乐从之”[1]第73页。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虽然游山玩水可暂时快乐到“不知老之将至”但一想到人生的有限就不免心痛;所以才有春游兰亭(类似公共园林)。谢灵运为了方便游仙而发明了登山鞋专利“谢公屐”,并标榜“寻名山之奇药,越灵波而德辕”的道教信仰并开创山水诗派。陶弘景更是醉心于遍历名山和寻访仙药,在《答谢中书书》中直接把人间(欲界)山水等同于仙都。总之,游仙活动不仅是对山水艺术的审美实践,还带有较浓重的道教医学之功利色彩。文人的游仙风尚延续至唐如李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和“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说明游历山水就是“游仙”。所以宋以前的文人园林大多选址山林水泽地,并冠名以某山庄、某山亭、某山别业、某水亭或某水草堂等。
2、山水仙居意识到宋代的流变
这种文人雅士的“山水”情结到了宋代的流露则有所变化——宋代的文人名园多在城市里如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所述。因宋代的城市,功能发生了变化,商业、游憩、娱乐的功能愈益显著。因此城市旧有的里坊制彻底废弃,而街道开放成为名符其实的商业街,酒楼作为城市繁荣的象征“都是朝着大街,建筑着堂堂的重叠高楼”[2]第180页甚至高得可以向下看皇宫,这种情形在宋以前岂敢有过?而且东京许多酒楼都是以园林化的环境著称并以“园子”命名,如张宅园子正店、郭小奇园子正店、中山园子正店等。这些酒楼园林风格高雅素简,花竹扶疏,其模仿的范本正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园林如郑富公园、独乐园、湖园等。最可贵是这些文人园林一般都定期向市民开放。城市园林的土石山和水池成为大自然真山真水的象征,举国上下莫不以“游园”为时尚。在郁郁乎文哉的宋代,游园不仅是王公贵族更是普通市民们都能享受的乐事。与游仙相比,游园的宗教目的减弱而更多为了生活的健康质量;如真宗开放西池纵市民游赏“争标”,这一体育竞技习俗延续到南宋则以形式更为丰富的水戏运动融入了更为开阔的西湖。再如徽宗,他“极力推崇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五运六气’相联,实际是宣扬‘运动’”[2]第105页。还从诗句“名园蹴鞠称春游”可知春天的园林是足球运动的最佳去处。内经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意即远古的人类居于禽兽出没的荒野,以运动的方式来驱寒,说明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而在远离荒野的城市,只有以园林山水来写意荒野的自然,于其间吐故纳新、广步于庭、强筋健骨。宋代文人园林的空间以疏朗空旷为特征,其原因之一大概是为了腾出更为开阔的空地以舒筋展步吧!
三、传统文人园林的医学价值
医道同源,众所周知。而园林的山水骨架又是道教神仙居所的意向,即园林审美观也源于道教。既然医与园皆同源于道,那么医与园必然有关联。
1、 园林山水与身体健康
山水风月诸媒介物质均与健康相关。首先是山水。文人园林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只能以写意的卷石勺水替代大自然的千山万水,所以后世的文人难得在自家庭园里感受“山气日夕佳”的“真意”。退而求其次,“山气”既不可得,然“山林”却易近,所以宋代的文人园林“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如竹林、梅林、桃林、松柏林……相对而言山池、建筑之景仅作为陪衬”[3]第223页,可供林下逍遥,怡然自适。从健康的角度而言,山林不仅可荫居避暑,还可净化空气尤其松柏林,如“1公顷圆柏林于24小时内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4]第95页;再如爱松成癖的陶弘景,常独往山林深处寻听松涛处,而现代医学证实了松脂挥发的精油确能杀死呼吸器官的致病微生物——这早在1500多年前已经被陶发现并起名为“毒疠”(今被西医命名为肺炎衣原体等)。今天医学研究证实城市林景所分泌空气维生素“具有调节中枢神经…降低血压,灭杀细菌,降低血液中的5-羟色胺,改善肺换气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内分泌功能等作用”[5] 。至于园林中的水景,水质的好坏最关乎健康。虽然古人的饮用水大都取于家井(少数有条件的首选山泉水如清初文人李渔的“来泉灶”),但是园池的功能除了供审美娱乐外,最重要的是生产,如“养鹿堪游,种鱼可捕”[6]第51页等。如果水体中毒,毒素经过湿地植物、软体动物、鱼、人这条食物链的传播,到达终宿者“人”身体时其富集危害之大,参读Rachel Carson女士之著作《寂静的春天》后便晓,故无须赘述。
2、 园林景物与身体健康
(1)先议风与花。道教医学认为人的病因分内外,外感病因主要为六邪,而六邪之首为风邪如内经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四季皆有,而以春季为多。所以春季应避免伤风,可是古代文人有不少伤春的诗词,其中南唐冯延巳的这首鹊踏枝最能体现春伤与风的关系。从“风满袖”可知风力之大,从“新月人归后”可知沐风时间为傍晚——正值人身阳气开始衰败而邪气始发时间;从“日日花前常病酒”可见其嗜酒无度之形。内经认为适度饮酒可活气血,但是过度则会迫干血分、烧枯脏腑、消瘦肌体,而紧接下句中的“朱颜瘦”,可推测他已病。再看上片“每到春来”可知沐风时节在“春”。内经认为“肝,通于春气”,由此可推测他的病因在肝;而肝之木性牵制脾之土性,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即春季伤了风,会在夏季引起腹泻型脾胃病,又由此推测其病位应在脾。所以这首词可警醒后世的文人莫在春季的暮后贪享凉风且亦莫饮酒无度致身体虚弱而使风邪有机可趁。花,可广义地理解为栽植花卉、药材、果蔬的花圃。
宋代的文人园林大都以莳植花木著称,在园中专辟一定区域作为花圃。无论是赏花、食花、种花,都能促进健康,与今天西方人所谓“园艺疗法”的作用异曲同工。园艺疗法的概念由“本杰明医师在1798年第一次向世人提出通过花园工作有减轻患者症状的效果”[7]而确立;但园艺疗法的实践在中国文人界早已有之,如“能以草木之生死为生死,终可与言灌园之乐……不视为苦,则乐在其中。督率家人灌溉,而以身在微勤,节其劳逸,亦颐养性情之一助也。”[8]第548页一个人能把草木的生死当作自己的命,才可与他谈浇灌植物的乐趣……不把园艺劳动看作苦事儿就能从中得到乐趣。率领全家人灌养园圃,亲自干些不太重的体力活,劳逸结合,也是一种养生之法。可见,种花的体力劳动对于长期伏案费脑劳神的文人是重要的心身调剂。况且大多数花卉本是药材如射干、贝母、松花、桔梗、白芍、萱草、白芨、金银花等。
(2)再议雪与月。雪,据《本草纲目》水部记载,腊月雪有防止蔬果腐坏的功能,还可解酒热,适宜煎伤寒火之药治痱毒。许多文人有以雪煮茶的雅好,如冬天“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的温馨和夏天“洗砚石于飞泉,试茗奴以积雪”的潇洒。然时过境迁,今天的环境污染之严重从空气、水到土壤,不可与耕读传统的古代环境相比,故不可将雪试饮。月,月到风来亭、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玩月台、水月堂、长松筛月亭、镂月开云岛……以月命名的园景不胜枚举。内经认为月的圆缺变化不仅影响潮汐而且影响人体。因从化学角度,人体约80%是水分,与地球表面本质相同。月球引力较强时人体的酶和内分泌活力更强,气血充实因而肌肉皮肤细致紧实;所以这时癫痫、中风、心脏病、高血压、溢血症、精神病、出血性溃疡病等发生频率较高,而风邪等外因疾病却不易侵入体内。所以立于健康的新角度理解“奴役风月,左右游人”[9]第101页的设计宗旨,则不仅是为控制人的游览行为而布局景物,更应为了游人与天地四时的和谐而借景风花雪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道教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祛病延年永保健康,这个思想来自道教“天人合一”观。现代城市污染严重,难免外邪侵袭,所以提倡居住环境的园林化是有现实意义的。且大多数城里人都是脑力工作者,体力活动严重不足,更需要借助体力活动拮抗脑力疲劳,但是城里的空地多半做了汽车跑道,在马路旁锻炼无异于吸毒气。该如何争取有限的空地来做更多的有益健康的城市园林?这个问题类似“人重要还是车重要?”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 付勤家.中国道教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73
[2]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5:180转引自(日)加藤繁,宋代都市发展[J]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23
[4] 陈有民主编.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95
[5] 李树华.园艺疗法科学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9(07).
[6] (明)计成著,陈植译.园冶注释[M](园说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1
[7] 章俊华.园艺疗法[J].中国园林,2009(08).
[8] (清)李渔.闲情偶寄[M](卷六).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48
[9] 陈从周.春苔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01
哲学论文投稿期刊推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是专门从事中国大陆以外即台港澳与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的理论性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0年创办以来,受到海内外文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极大关注,被称作是促进海内外文化学术交流的纽带,展示世界华文文学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