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期刊网浅谈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6-10 17:26:26 更新时间:2015-06-10 17:27:23
朗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朗读不同于阅读,朗读就是要大声的读出来,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印象,也便于记忆。在小学,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都会让读课文,这也是一种教学方式。那么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有多大呢?下面月期刊咨询网小编给大家推荐了这样一篇论文范文,以供各位教师作者参考。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主要能力之一,是学习和吸收知识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改以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更注重朗读。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往往只重视精读部分引领,却忽视了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部分的表达和提升。这样的教学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学生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
关键词:朗读,感知,领悟,表达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朗读使无声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眼睛,耳朵,嘴巴,大脑同时并用。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部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我就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教学中我往往不敢充分相信学生,认为让他们自己读,不如我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我这个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于是,我尝试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朗读语言文字去体会,去领悟课文。在教《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为什么又说鱼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根据学生的提问,我确定研究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是什么。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有些问题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在精读中领悟
阅读仅仅让学生自悟自得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父亲的菜园》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父亲中的豌豆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为了肥沃土壤。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如果这时我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这部分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深刻地体会到父亲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而是目光长远。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在诵读中表达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再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朗读之美。朗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之中。有了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能读不好课文吗?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养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珍惜朋友间深厚的情谊;朗读屈原的《离骚》,会更添一腔爱国之志;朗读《背影》,会体会父爱的伟大;朗读《甜甜的泥土》,会感受母爱的深沉;朗读《变色龙》,会更加鄙视小人的无耻善变;朗读《爱莲说》,会更加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真挚感人的童话故事,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巨人和孩子的幸福生活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认识到读的重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教师论文发表优秀期刊推荐《教育与现代化》办刊宗旨是:凭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优势地位,网罗全国高教战线上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纵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主张及其实践经 验。刊物特点是:注重论文的思想性、学术性与创造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可操作性。本刊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教学科学研究人员、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一切关注教育教学的人士。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