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论文高校艺术美育的视觉化生存研究
所属栏目: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5-06-19 17:26:20 更新时间:2015-06-19 17:09:20
摘 要:本文重点回应世界和本国各高校对艺术美育对象,即审美主体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之“副科”思想的冲击和挑战,对坚持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努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确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繁荣社会主义大众审美观,促进现代化历史进程,建构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艺术美育的培养过程中,审美主体可以学到其他学科领域所学不到的东西,因此艺术美育是当今社会各所高校教育所不可忽视和缺少的学科。本文针对高校艺术美育推广情况进行分析,深入挖掘艺术美育的隐性价值,希望引领更多人获得艺术的熏陶,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大众视野,高校,艺术美育,视觉化,生存
“艺术美育”是在普及艺术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审美主体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点评以及艺术创作等活动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全社会公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最终使人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科学体系。这是能教会公众群体如何欣赏艺术审美观念的学科,掌握艺术基本知识、运用艺术技巧、赏析艺术创作的教育,由于艺术美育本身并非是一种单一的艺术样式、一种风格或一种艺术流派,也不是盛行于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文化运动,因此艺术美育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多维度性的特性。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教育界的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艺术素养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要求。艺术学科在提高基础素质涵养,审美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发挥、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艺术学科的渗透性和催化作用,会平衡其他门类学科的协调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我们从各角度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人才培养不能离开美育,我们应全力改进美育教学模式,全方位提高全社会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各教育界在面对新世纪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更加合理、科学地发展高校美育教育,构建符合全社会发展的艺术美育教育体系,是我们艺术美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实践的新课题。
由于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各教育机构常常存在短视的现象,部分中学为了提高艺术升学率,忽略学生天生兴趣,盲目武断的兴办艺术考学“速成班”;部分高校借发展艺术美育在不具备艺术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兴办和扩招艺术类专业,所形成今天艺术过热的现状。家长们却普遍认为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加分或谋生手段,就不值得花费时间来学习。大众性的无意识思想促使人们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审美教育的发展,导致艺术美育的发展偏离了原有的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拔高,忽视普及;重视艺术比赛的成绩,忽视艺术美育本身的育人目标;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艺术美育的重要方针,远离了人才的培养方向。
艺术美育是人类社会高层次发展的根基,许多大科学家,各界精英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艺术文化底蕴的熏陶。据统计,世界上各大领域的1000位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义,由此可见,艺术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全社会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意识形态领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整体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都将能听懂交响乐、合唱的人数比例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之一。著名的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伟大的艺术对生活所做的解释,竟然能使我们更为成功地应对混乱的事态,能让我们从生活中汲取一种更令人信服的现实意义。”①
从教育长远目标来看,政治、历史知识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发展方向。哲学使人们思维深刻,文学艺术能培养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文化素质培养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具有积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艺术活动可以使学生从情感,意志上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通过艺术美育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品格,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发展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从而明确艺术美育的指导思想的目的。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审美是人的高层次需要,并直接指向自我实现。作为审美的主体,只有正确判断生命个体的逐级需要,并以审美为最终媒介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才是最终的目标。
丰子恺曾指出,“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艺术科’,意义不是一致的。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与音乐所能全权代表的。即美的教育,情的教育,应该与道德的教育一样,在各科中用各种手段时时处处施行之。”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艺术教育的效益。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社会调查,发现在社会文化氛围、高校艺术美育、母亲的艺术兴趣和父亲的艺术兴趣四个主要相关因素中,与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相关性最高的首先是母亲的艺术兴趣和父亲的艺术兴趣,其次为大学生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围,再其次为高校艺术美育。这说明加强青少年对艺术认识的基础,家庭教育是首当其冲的。首先要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与目的,尊重孩子的意愿。其次,树立家庭艺术教育的信仰,让孩子从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多个途径开发促进右脑的发育,加强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筹建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方位艺术美育体系,共分为七个阶段:学前阶段,在幼儿园提倡艺术快乐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要配备大量艺术教育师资;高中教育,以欣赏和技能训练为主;大学教育,以鉴赏和赏析为主;职业院校,以技能发展来改变原先的轻视发展的局面;师范院校,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美育的教师;专业院校,以艺术创作性带动全国广大青少年、全民的艺术普及,并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各级教育部门要整改各层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严格培养和发展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艺术美育教育工作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来加快青年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各单位要努力组建一支业务水平高、师德作风好、专兼结合的艺术美育师资团体。并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己任,大力发展艺术教育的教研和普及工作,能很好的归纳和总结艺术美育的发展规划不足,在艺术美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来形成以素质教育为主和专业艺术教育为辅的艺术美育教学体系。
社会教育是保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开展的强力后盾。我们的社会应该不止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还要在物质上对艺术美育给予帮助。根据受众人群的定位不同,实行分层次管理,建立由行政部门为指导,以高校为主导,中小学为辅线,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全方位运行体系,树立起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积极开辟多种途径,努力挖掘和利用现有的丰富社会资源,大力推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艺术体验,促进全民艺术修养的提升,为艺术美育的普及和推广营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对文化馆、青少年宫等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公益性培训、开展艺术活动等相关行为,从师资、场地、器材、经费等方面保证艺术美育的需要,在积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改革,切实提高艺术美育的实效。
广泛利用地域文化开展各种艺术美育教学活动是近年来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首先,地域文化是艺术美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公众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地方遗迹等十分便捷地获取周边的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走访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整理和收集,并向其传达地域文化的情趣和韵味,启发学生的学习灵感。
其次,找准地域文化与艺术美育教学活动的切合点。这一点笔者所在的大连市一直在做积极的探索,大连的国际服装节被外国友人戏称为“大连的狂欢节”,是集经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性经济文化盛会,世界艺术精英登台献艺,领略艺术真谛;大连国际啤酒节通过啤酒文化展、摄影比赛、啤酒知识大赛等主要活动内容,来宣传酒文化;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通过举行国际人体彩绘邀请赛、沙滩节摄影大赛暨微电影创作大赛、沙雕艺术作品展暨市民沙雕大赛、“狂欢加勒比”暑假庆典、 “大连小姐”大赛等十几项活动展示大连风采。虽然这些节庆活动经济目的明显,文化内涵挖掘得还不够,但是公众参与热情很高,也可以成为艺术美育教学的典范。这一系列的活动就象一张亮丽的名片把大连的城市文化环境展示在世人面前,让初来乍到的客人们对这座城市着迷而难忘。
结 语
加尔布雷思有句名言:“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全国高校艺术美育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社会各界应通力合作,进一步更新艺术美育的教育观念,促进我国艺术美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张仕春(1981年-),硕士学位,现为大连海洋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动画专业教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参加国家级、省市级艺术展10余次、发表作品、论文10余篇。
参考文献:
[1]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引用
① Arnold Hauser.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