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刊论文基于新视角下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8-15 14:22:14 更新时间:2015-08-15 13:48:56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每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情况不同社会工作也不相同。本文是一篇国内期刊论文投稿范文,主要论述了基于新视角下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
摘 要: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中,其理念、理论、原则、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福利国家思想等,这种具有西方色彩的助人模式被引入中国后,要经历全方面和漫长的本土化过程。学术界很多学者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也作过不少的探索。本文对前者有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这种方式对以往研究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一定的整合,进而寻求一种更为新颖的视角去探索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不足
一、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研究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助人自助”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工作,从基本助人思想体现出的平等思想,到实务操作中的尊重案主,为案主谋取更多权益的思想无时无刻不说明着价值观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者对于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问题做出了很多诠释。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需要借鉴和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务和主人理念,在领悟当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与发展。
对于西方的价值观和中国传统的融合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种是认为虽然社会工作基于西方的价值观,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例如史铁尔等学者持此观点,他们指出儒家仁学与社会价值相符等,另一种侧重分析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个人被“家族本位”“等级”和“权威” 等价值观安置于家庭、社会之下。首先,家族本位价值观认为个体依附于整体而存在,个体必须服从于整体。其次,从氏族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它将人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强调人对上级的服从,主张个体的责任与义务,而社会工作价值观中作为个体的“人”都是平等的主体,社会应当保护每个个体的平等、尊严和自由。两种价值体系对人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次,由等级观念衍生的“权威”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深远,人们习惯将社会习俗权威化,并依照这个权威来为人处世。很少去衡量社会习俗的价值,很少去质疑权威。但是,社会工作价值注重“自我决定、个人负责”。
很多学者如顾东辉、何雪松等也都开始反思西方论述在中国文化处境下的适用性。其中最主要的观点集中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产生的差异,以及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带来的注重“关系中的存在”的价值取向与西方注重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对比。孙立亚认为,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文化基础是以儒家的道德哲学为中心的,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内倾型的民族性格。王春霞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式的亲情价值观,中国传统的消极求助心理,以及传统的乡邻情谊对社工实践的影响。
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跳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站在文化多元的立场上,客观的探讨社会工作的西方价值基础的局限性,切实带着批判的眼光分析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二、 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方面本土化的研究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取向的专业和工作,它的实践性质是不言自喻的,它的实践性不止是社会工作某一阶段的特征,而是贯穿社会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的。离开了实践性,社会工作就无法完成助人本质。从社会工作进入中国之后,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实操方面,但是很多文章都是经验的总结以及表面现象的描述等潜在层面上。
费梅萍、王思斌等指出社会工作在助人过程和技巧方面要注意本土化。例如,结案过程,中国人对于助人关系的理解常常是延展性的,用明确的“结束”是否恰当提出了疑问等。费梅萍对案主自决原则在中国社会的实践进行了说明。童敏从社会工作实习和督导的层面上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议题做出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指出,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 督导者面临的主要任务除了服务机构的协调、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的结合、专业服务需要的评估、专业身份和专业自我的确认以及专业服务的跟进以外,还包括专业服务的设计、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和专业服务的培育等。因此,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督导者承担的基本角色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督导者不同,包括专业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以及专业服务的培训者等。
还有很多学者将精力放在某些具体群体的社会工作实操本土化研究,本土化的研究已经被国内的研究者有意识地放入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服务领域中去。社会工作涉及的具体领域很多,如康复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等等,其中医务领域、妇女领域等由于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研究的人群最多。如刘梦以中国妇女社会工作为例,探讨中国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文章通过对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妇女的自我概念的实证研究,探究发展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过程和途径,提出了本土化的原则和策略,例如在家庭背景中了解妇女、从妇女的声音中确定妇女的需要等。张曙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 介绍小组工作的方法及成效, 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并且开始从多个角度探究西方的理念、理论与实践方法和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相融合的适用性问题。有些学者对中国本土化的发展道路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笔者认为从社会工作的整体建构体统去研究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国内期刊论文投稿推荐杂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型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79年,2000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定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参考文献:
[1]唐勇 .关系和嵌入性之外: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的路径选择[M].深圳大学学报,2009.
[2]柴界.社会工作本土化背景下东西方价值观冲突的解决方式[M].2012.
[3]李东雷,郝文忠.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回顾与讨论[M].2013.
[4]卫小将.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M].2013.
作者简介:王宁(199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