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范文新常态下提高神华货运能力和盘活自备车运输的探讨
所属栏目:交通运输论文
发布时间:2015-11-09 15:03:29 更新时间:2015-11-09 15:20:26
在交通运输行业中,货车运输是很常见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运输方式。但是现在经济的发展使货车运输能力也逐渐开始饱和化了。本文是一篇本科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新常态下提高神华货运能力和盘活自备车运输的探讨。
摘 要: 现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货车运输能力已逐渐趋于饱和化,对于货运领域的长远发展而言,极为不利。尤其针对进入经济新常态下,受煤炭市场低迷影响,神华集团煤炭销量及货运量较以往大幅下降。文章主要是对神华货运能力的提升及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帮助有效促进神华货运的优良发展。
关键词:神华,货运能力,运输组织,优化
前言
神华铁路货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神华集团运输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组织并管理神华集团公司五万余辆自备铁路货车,承担着神华铁路自备货车的运输组织、定期检修、运用维修、机车大修等业务。新常态下,神华货运量下降、运能受限,因此,加强对神华货运的关注,提升运输能力,探索盘活神华自备车运输极为重要。
一、提升神华货运能力的科学策略
1.加强改造配套运输设备设施
目前,包神南线、神朔、朔黄通道能力达到了3亿吨,巴准、大准、准池、朔黄通道运输能力可达2亿,因此朔黄主通道能力可达到5亿吨;包神北线能力5000万吨,大准铁路大同东口能力8000万吨,未来神华主要干线能力可达6.3亿吨。目前神华铁路的装车能力小于神华主通道能力,且装车能力发展不平衡。在神华货运工作开展中,要根据现有及未来主要通道能力及货运发展规划统筹对万吨装车站进行改造,满足整列装车条件,提升装车作业效率。同时加强部分专用线及集装站建设,提升装车能力。
2.逐步推进装备现代化
2.1逐步推进机辆装备的现代化发展。积极增强检修技术设备的配套准备,并积极培养大量专业的技术人才,尽可能多地积累大功率货车应用技术的先进经验。
2.2推进货运系统技术的集成现代化[1]。站在货车运输、牵控供电、调度指挥、线路养护、信息智能化等多个方面考量,货运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工作开展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化,其所牵涉到的领域较广,需进一步加强研究,以此帮助实现其尽快集成投用。
3.合作发展大轴重、大载重轻量化自卸式煤炭漏斗车
目前铁路货车公司与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眉山车辆有限公司及北车齐齐哈尔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进行了30吨轴重自卸式煤炭漏斗车及配套自动卸货系统的技术研究。KM98系列列车最大载重100t,自重约22t,自重轻、载重大。单车载重量较C80型敞车提高23~25%。采用5辆一组、短牵引杆时,车辆平均长度14m(国际通用车型为16m),在1700m站场长度条件下,每列车较C80型敞车多运输1720t煤炭,运能提高18.5%。车体采用铝合金,内部平滑,卸净率高,创新自卸式底门机构,实现正反向边走边卸、底门自动开闭。设有二级锁闭功能,安全可靠性高。KM98系列列车的开行构建了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平台,突破行业共性、关键与前瞻性技术,研制轴重30吨以上煤炭运输重载铁路核心装备,建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既有重载铁路30吨及以上轴重条件下成套技术体系打好基础,还将为我国既有铁路扩能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
4.改进设施设备检修制度
积极实行“状态修”是维修体制的进一步变革,主要是指:在确保货运行车安全性的前提之下,进一步提升货运效率的主要方式。“状态修”制度主要遵循的是“检重于养,养重于修”的原则,积极采用高质、高密度的设备及设施检查,及时准确的寻找出各类故障问题,确保货运设备及线路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中,为货运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助力。对于所查找出的病害、故障,应积极遵循减少行车影响的原则,将与行车安全有所关联的隐患纳入至“天窗”维修作业中。“状态修”体制的关键在于:对货运设施设备实行实时检测、采集及数据分析探究工作,并对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做及时反馈处理,有针对性地对货运设备的现场维修工作进行科学设置,实行设施、设备的状态检修。
5.积极发展信息、智能技术
信息技术是进一步实现货运管理及调度指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及安全性的重要方式。所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及智能技术极为重要。
5.1应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货运岗位工作人员安全作业的实时监控,尽可能多地满足货运各系统、专业的应用需求。
5.2实现运输“云计算”管理。提升信息化目标主要是指:积极建设起将“云计算”作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第一、二阶段分别为数字化及智慧化。积极发展货运信息技术,进一步实现神华货运信息共享、资源优化、节能降耗及高效智能。
二、新常态下盘活神华自备车运输的探索
1.新常态下经营发展神华自备车的途径探索
1.1根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5个月全国原煤产量为14.6亿吨,同比减少9321万吨,下降6%;全国煤炭销量为13.2亿吨,同比减少1.27亿吨,下降8.8%。在煤炭需求放缓、过剩产能难以消化、控制煤炭总量难度增加、国际能源价格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煤炭市场依然严峻。受市场形势影响,神华铁路运能受限,自备车大量保留,探索经营发展自备车新途径迫在眉睫。
1.2 通过开展合作的方式主动寻找社会用户资源,积极稳妥的开辟自备车运输市场,通过输出过剩的自备车运力,将富余车辆向民营专用线营销,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1.3 以市场为导向,在保证神华核心区域煤炭外运的基础上探索开展零散白货运输,形成主要以煤炭运输为主,以零散白货运输为辅的格局,进而盘活自备车资产。
2.加强铁路调度的集中化管理
神华集团通过设立铁路专业调度实现了调度的集中化管理。在未来,要通过加强调度指挥,强化集疏运一体化运输组织努力促进神华铁路运输科学化管理。要根据煤源和销售需求,经济合理匹配机车车辆,做好均衡运输。同时加强路港衔接,及时准确的预报到港车流情况,组织做好卸车计划,做好行车组织与卸车计划的无缝衔接。同时利用好网络扣车系统做好检修车扣车组织,最大程度减小检修车对运输的影响。通过科学管理、统筹调度指挥进一步提升运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3.探索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下神华自备车信息化管理创新方向
3.1大数据定义:是一种运营模式,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数据集合的统称。过去我们说的“数据”很大程度上是指“数字”,如我们所说的客户量,业务量,营业收入额,利润额等等,都是一个个数字或者是可以进行编码的简单文本,这些数据分析起来相对简单,过去传统的数据解决方案能轻松应对;今天我们所说的“大数据”则不单纯指“数字”,可能还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其涵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我们的博客,微博,轻博客,我们的音频视频分享,我们的通话录音,我们位置信息,我们的点评信息,我们的交易信息,互动信息等等,包罗万象。
3.2大数据的应用:以神华自备车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以实现数据标准化、规范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为基础,通过打破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流的贯通来实现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整合,最终通过建设个性化工作的服务窗口,实现授权访问、各取所需的服务来实现企业信息门户的整合。从核心技术应用角度来看,第一阶段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实时数据的系统共享。第二阶段建立数据仓库,实现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与决策,初步实现大数据应用的开始。第三阶段实现开发商务智能:通过打造数据及报表分析工具,给管理者提供高层、深度的分析与决策,实现大数据全面应用。
3.3.互联网+定义:“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3.4互联网+的应用:以神华自备车为核心的互联网+应用多年来一直在应用,如运输系统实现的车辆追踪和HMIS应用的调度指挥视频监控、条形码、网络扣车等,只是一直没有用“互联网+”的定义系统的阐述过。今后以神华自备车为核心的互联网+主要实现向互联网+运输+检修+商务+N方向发展。+运输:应用视频可视化调度指挥、走行公里、GPS等手段,强化运输管理;+检修:4T综合应用、状态修、大部件管理等;+商务:根据需要,未来可开发B2B平台,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为运输走向市场,提供市场分析、决策和商机。
三、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神华铁路货运面对新的情况,提升神华货运能力及盘活神华自备车运输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在此工作开展中,需注意做到充分站在实际市场货运需求的角度上考量问题,积极采取合作共赢的方式拓展神华煤炭外运。与此同时,还需注意实现货运技术的创新化管理,实现运输管理技术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同步发展。所以,为了有效提升神华货运能力及优化运输组织工作,需注意加强多种新兴技术的有机融合及协调,从全面、系统化的角度上考量问题,进一步实现整个运输组织系统的最优化,提升货运能力,满足神华集团的铁路货运需求。
参考文献
[1]路遥.浅议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提高运输生产效率[J].科技信息,2013,(19):462.
[2]崔猛.加快货物送达速度的运输组织措施[J].铁道货运,2011,29(7):19-22.
[3]刘凡.加快货车周转提高运输效率[J].中国铁路,2012,(4):30-33.
交通运输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西南交通大学与东南大学共同协办,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服务的学术性期刊。两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沈志云教授任名誉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东南大学邓学钧教授任主任委员,长安大学陈荫三教授任主编。本刊编委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都是交通运输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