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论文新课标中“音乐审美”之我见
所属栏目: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5-12-08 17:02:31 更新时间:2015-12-08 17:09:2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的美来自于他们对社会的长期实践,人们对美的追求一直贯穿着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本文是一篇艺术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新课标中“音乐审美”之我见。
摘要:中学的音乐课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必须要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普通音乐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普通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完全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审美,知识,听觉
音乐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肯定了音乐艺术对人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现在,音乐课程已经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和情感。然而,在过去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基本的音乐技能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缺少了学生对美的体验和表现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本质。根据新课程标准和音乐教学实践的要求,我认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把新课标中提出的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学中,这包括课前的目标制定,以及组织教学的过程和最后的教学评价和反思。
一、建立正确、科学的审美教育理念和思想,制订合理的音乐教学目标
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淡化对音乐知识的教学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当然也不是完全排斥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从而引导、带动、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我在人音版高中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这一课教学时,通过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研读、以及音乐鉴赏模块的单元教学提示,总结了出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而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就是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而在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多的是教师的讲解和范唱,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单一。所以,这节课我在备课时故意突破了教材的框架,另辟溪径,我的教学目标的第一点就是能认真听赏《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无锡景》等歌曲,感受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在这里我把风格对比强烈的陕北民歌同江南民歌进行了听赏,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去比较不同地区音乐风格,引导他们体验、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那么教学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参与陕北方民歌风格特点形成原因的体验、交流、探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各地区、各民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能力和建立他们的多元文化知识。最后在听、赏、体验、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民歌的形成的原因是和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通过这堂课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师在备课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将审美体验作为前提,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够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
二、兴趣支撑课堂,把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
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人的认识、情绪、意志、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将主动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他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敏锐,逻辑记忆力加强,想象力变得丰富,情绪变得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得到增强。
美国近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老师,学生在兴趣引导下才能更专注地学习,更能体会音乐中的美感,所以我在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时都把“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衡量安排恰当与否的标准。记得在一次《流行音乐》的欣赏课上,我为学生播放了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视频,并让他们和我一起模仿这一舞蹈动作,顿时课堂氛围活跃,就这样在欣赏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创作,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创造的兴趣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过去传统的音乐学业评定方法是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种。这种考查通常是用做一张乐理试卷得出的分数来作为你本学期的最终音乐成绩。且每个学期的考查内容、方式基本如此,或一歌定成绩、或一卷定成绩、或一曲定成绩,考试内容贫乏,方法简单、标准不一,评价随意或徒有形式,更有甚者还打感情分。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方式使得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如此这般,学生势必失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课上大多数学生的音乐基础和音乐感觉是参差不齐的,更有“五音不全”者,但老师并不能因为他歌唱得不好或音乐技能不好就评价他音乐成绩不好。我在上一节听赏课《渔舟唱晚》时,一个平时歌唱音准不好的学生却在听赏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渔船披着霞光的美丽画面,另一个节奏感不好的学生还用画笔把这美丽的画面生动地勾画出来。这样的学生老师能因为他们音准、节奏不好就评价他们音乐成绩不好吗!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就是要努力让学生感受世界中的真、善、美。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过分地苛求某几位学生的声音不够优美或者节奏不够准确。我们要真诚地引导学生步入音乐美的世界。我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将更加科学,所有音乐教师将会以开展学生思维的源泉为本,让音乐的审美教育意义真正得以体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曾美良.谈谈音乐兴趣的培养――关于《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的见解[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3]资利萍.对音乐新课标“音乐审美”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
艺术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是一本学术类期刊。一向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推介中外音乐史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作曲指挥理论,声乐、器乐表演理论,音乐美学,国外音乐论著选译,国内外音乐创作、研究、表演评介,电子音乐,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经验介绍及音乐动态等文章。适合专业音乐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