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网在职高数学中培养学生问题编拟的能力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6-01-04 16:40:50 更新时间:2016-01-04 16:03:47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每个教师都会找到适合班级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对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提高了,这也是提升班级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本文是一篇教育职称论文网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在职高数学中培养学生问题编拟的能力。
【摘要】目前职高学生整体数学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数学不感兴趣,课堂上时常呈现“一人独唱,全班齐喑”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渐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结合这几年从事中职数学教学的经验,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编拟,并就数学概念或性质、就某一道题、在课堂复习过程中、在课后作业中等四方面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编题,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问题,编拟,能力
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从皮亚杰的发现认识论来看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导”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与方式.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师和书本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远远不适合现代学生了,那么,在职高数学中培养学生问题的编拟是很好的让学生体验“学”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编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编拟能力的几个途径
(一)根据某一个概念或公式,让学生编题,实现概念或公式的理解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或公式一般都是比较难理解的,有些甚至很抽象,那么要克服难或抽象这个问题,除了老师举例来讲解外,能否在讲清概念或公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参与编题呢?
我们可以在讲清概念或公式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观察公式、例题的结构和特点,再引导学生编题.比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这块内容的时候,第一个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归纳数列是等差数列的特点,强调“从第二项起”,“差值为常数”这两点,教师可以适当举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N,公式中有an,a1,n,d这四个量,分析出必须从条件中知道三个量的情况下,才可以用通项公式求最后一个量,即知“三”求“一”的问题,然后教师可以适当出一个例题,来具体讲清知“三”求“一”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分组模仿老师的例题,每组编一个课堂练习,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到处巡视,并可参与其中,给他们一些宝贵的建议.这样学生在讨论、举例中,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有了一些较深的认识.
(二)根据某一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编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例题或练习后,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让学生尝试着编题,使学生清楚数学问题的结果是由条件决定的,并且条件与条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培养学生全面、具体看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时,教师先出一道例题:已知sinα=3/5,且α是第二象限角,求cosα,tanα.这个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完成完整的解答过程.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道例题的解题本质:两个同角三角函数中存在三个未知量和两个式子,那么其实只要知道一个量,就可以由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量,即知“一”求“二”的解题方法.然后,教师要求全体学生根据例题和解题本质自己编题.教师在学生编题的时候,可以在教室里到处巡视,你会发现有些同学只是简单的把题目当中的象限变化了一下,变成了第“一”象限,变化的前提是学生对三角函数值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必须掌握得很熟练.也会发现有部分同学把“sinα”变成“cosα”,教师如果看到这个应该马上引导学生加以纠正,cosα在第二象限的符号是负的,题目出现矛盾,让学生加以修正.还会发现有部分学生会把象限直接去掉,教师看到后要加以及时地表扬,这样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靠,或者课前预习过这块内容.学生完成编题后,可以有选择地请几位学生上台把自己编的题抄在黑板上,然后让全班学生作为课堂练习来做,随机地抽几位学生上黑板做,并请出题的学生加以评价,最后教师在一旁加以点评.
这种做法不仅充分调动了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用学生自己编的题作为课堂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编题的自信心.
(三)在课堂复习过程时,让学生编题,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复习,关键是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一块知识内容结束时,可以先列出知识提纲,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提纲编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比如,在复习解析几何平面上直线的方程这一块内容的时候,先列出平面上所有直线的方程:①点向式方程:(x-x0)/v1=(y-y0)/v2;②点斜式方程:y-y0=kx-x0;③斜截式方程:y=kx+b;④截距式方程:x/a+y/b=1;⑤一般式方程:Ax+By+C=0(A,B不全为0).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提纲每人编1道题,等了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编出了习题,并且还会有一部分学生能编出一些有质量的习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抽取一些题,在课堂中当作练习让学生做,还可以把学生出的题收集起来,出在试卷当中,让学生测验或作为课后作业.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编题、练习,可以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直线方程这一块知识.
(四)课后,让学生自编“测试”作业,完成知识的巩固
做法:每一章节结束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编“测验”题,并把自编“测验”题当作作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分工合作编制,也可个体独立编制完成.每次编题后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测验卷和相关的考查知识点等成果.教师取样讲评,学生互评、互测.
特色与优势: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编拟能力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参与编题打破了数学教学中由书本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的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学生自编习题时,或按照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例题,或独立思考,或要开动脑筋自己考虑问题,程度不一地付出自己的心血.这些习题或自编自答,或自编他答,或编入试卷由教师判,谁都希望出好题被老师选中,谁也不愿意出错,这就初步扭转了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被动学习的局面.
引导学生参与编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编题过程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使思维的创造性、独特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照葫芦画瓢”,编出习题让同学们板演,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编题的过程就是他们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对消化、巩固和灵活运用知识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无论对哪类学生,在编题过程中都要经过不同程度的思考选择、设计.学生们编题体会中谈到:“通过自己编题,对题的理解、记忆更深了,对各种类型的题辨别得更清楚了,这就提高了我们的解题能力.”
(三)有利于教学相长.
要把学生带进编题的领域,教师就应当先跃入编题的自由王国,应当对教材作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进度,紧紧围绕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角度与题型,按照科学的程序实施教学,而且要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原则与要求,具体掌握每章每节题目的类型、深度、出题要领及注意事项,还要不断研究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恰当解决“学生参与编题”可能遇到的矛盾.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真正下一番苦功夫.
三、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启示
(一)强调一个“前提”
引导学生参与编题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因此,要在讲清基本概念、紧扣法则、公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编题.
(二)把握一个“度”
一是课上编题的时间要控制,一般以5至10分钟为宜.二是题量要适当,一般在1至3题左右.三是难度要适中,一般以例题的难度为准.四是覆盖面要宽,力求每名学生至少编1道题.
(三)适当进行引导
毕竟学生是从来都没有编过数学题的,可能一开始会不知所措,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当进行引导、提示,这样就可以使编题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且出题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引导指正.
(四)适当进行评析
及时恰当的评析,既能总结长处,调动学生大胆编题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克服存在的问题,防止编题的随意性,因此,要十分重视这一环节.评价学生编题应采取综合评析、专题评析、择优示范等多种方法,始终把注意力放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上,针对存在问题,找出症结,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丘维声.数学(基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叶良军.数学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若干方法浅议[J].教学月刊,2000(7).
[4]郑君文等.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与时俱进,主要刊登与成人高等师范教育所设各学科相关的学术性论文,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注重创新,以学术性、师范性、综合性为主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