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教育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6-01-14 16:50:13 更新时间:2016-01-14 16:38:10
学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和塑造一个学生良好品德的地方,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本文是一篇甘肃教育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 要】语文教学如果失去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达到终极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方法
什么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即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升学思想的影响下,有不少学生,甚至有不少在中考中取得优良成绩的学生,他们的人文知识非常贫乏,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更是难以企及。语文教学如果失去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达到终极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下面笔者谈谈几点体会。
一 利用现成的语文教材仔细品味,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品味教材,领悟课文的内涵,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含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理性评价与情感评价当融为一体。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三峡》《答谢中书书》《春》《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如《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写到下了点小雪后的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而且全白的山尖“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竟还有“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雪后的济南,简直就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淡彩画啊!
我们在教学这类景美、情美、文字美的课文时,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感受美的过程,他们只有在感知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后,才能去表现美、创造美。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画面,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进入意境,领略文章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2.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爱,学会爱人
如今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中心人物,以至于有不少家长向我们报怨,现在的孩子“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关心,对物不爱惜”,认为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付出的爱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不知道爱应该是相互的。人教版的语文新教材饱含关爱社会、关爱人生的人文因素,我们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学会感受爱,学会爱人。
如在《荷叶 母亲》中,描述了一朵在雷雨之夜盛开的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作者站在屋檐下,不由得担心那朵刚刚展开的红莲。接下来却是:红莲旁的大荷叶“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的手呵护着儿女一样……所以,在结尾作者深情地呼唤:“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教这篇文章时,我精心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形象地看到风雨来临时荷叶对红莲的守护,让学生很自然而然地由荷叶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再让学生回忆一下,你觉得什么时候最困难?什么时候最无助?在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们想到了谁?又是谁一次次帮你解决难题?最后总结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当我们遇到风雨、坎坷磨难时,父母亲永远是保护自己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张为我们遮蔽风雨的荷叶――父母亲。因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感激父母亲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呢?
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让学生先找出能表现盲孩子孤独寂寞的句子,然后闭上眼睛想想:“假如自己是一个盲人,没有了视觉,自己会怎么样?”体验到盲人那个永远的黑夜,才能使我们对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才会去同情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教学这篇童话时,我还选择了温馨欢快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孩子、影子和众多萤火虫的话,真切感受童话中的爱的氛围和诗一般的意境。最后启发学生理解:对于像盲孩子一样的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爱应该是相互的。
3.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编入许多关于和平和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如《行道树》与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环保息息相关,又向感情趋于冷漠的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喂――出来》告诉我们: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过去的充满生机、广阔美丽、环境怡人的生命绿洲与现在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死寂的荒漠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亲爱的爸爸妈妈》则是控诉了法西斯的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了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社会。 4.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学习文言文,知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舍生取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愚公移山》中老愚公的不畏艰险等,这些反映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对个人价值的认识。通过学习教材,学生明白,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会去奋斗,才会有成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许会成功一时,却难以成功一世。所以,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我们经常能见到的标语,不少家长也确实做到了这样。为了不苦孩子,他们什么苦都能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自己做。因为担心孩子出去接触社会会“学坏”,就让他们除了上学就是待在家里,基本跟社会绝缘了。他们不懂与人交往,不懂与人合作,甚至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不用说,这样的人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因此,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他们体验生活。
1.多举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会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这个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分组到农村去,收集自己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问一问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你知道你家乡的方言属于汉语方言的哪一类吗?你的家乡有什么风景名胜?有什么故事传说?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了解到家乡的民间文化,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了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拓宽了文化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在平时,还可以举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故事会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现在的很多学生在家都是“小皇帝”,认为父母围着他转是理所应当的,一点都不体恤长辈的辛苦。针对这个问题,我布置学生利用周末跟父母调换角色,经过一天的角色互换生活,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大呼累倒。原来不少的学生一直希望快点长大,以为长大了就可以自由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才感觉到原来大人并没有自己想象的自由,当家长才是真正辛苦的,从而懂得了要尊重长辈,尊重劳动成果。除此以外,我还鼓励家长尽量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帮助经商的亲戚当一天的老板,或是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到周边地区,去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地球资源、如何保护地球资源、人类对地球有哪些破坏……鼓励学生对保护地球提出可行性建议,为环保做宣传,当环保小天使……文本与人和环境的有机结合,再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就能获得语文素养,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因素很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我们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起重任,为培养和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期刊简介:《甘肃教育》杂志为教育类综合半月刊, 它面向基础教育,兼顾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中小学、幼儿园、师范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为甘肃省社科一级期刊,编校质量达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