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范文我国留学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03-07 15:28:31 更新时间:2016-03-07 15:57:28
各个行业都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情况,留学经济也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海外留学也成为很多人学业中的一部分了。本文是一篇经济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留学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现时留学经济的现状进行探讨,通过对于留学经济的在人数上的急剧增长、层次日益多样化、自费留学为主、国内外双向留学潮等现状的表述。从我国现时的科技教育水平、教育投入水平、拉动留学经济的因素以及对留学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入手,分析出我国现时留学经济上存在着教育贸易逆差大、人才结构性流失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建议提升科技和教育水平,积极完善教育机制、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并加大教育的投入规模、加深对留学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回流,以改善现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tudying-aboard economic in China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sharply increasing population of studying-aboard, diversifying in administrative levels, majority of self-supporting, two-way trend toward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so 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put level of education, factors of booming study-aboard economic,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t of study-aboard economic to analyze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t, such as educational adverse balance and the outflow of talent structur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bove, government are suggested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system, guarantee the input of education and enlarge the scale of input, deepen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study-aboard economic, perfect related policy and attract high-end talent inverse flow to amelior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ing-aboard economic.
关键词: 留学经济,对策,研究
Key words: studying-aboard economic;countermeasures;research
0 引言
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随着国际人才资本流动日益活跃,人力资源市场对于教育背景多元化、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自本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市场对于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许多拥有教育发达国家都纷纷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留学经济。但是在留学经济起步较晚的中国,则是存在着“人财两空”的巨大教育贸易逆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通过从加大投资规模以提升教育水平,同时完善各类人才引进的机制,来缩小现下留学经济在人才流动和经济上的贸易逆差的可行性。
1 我国留学经济的现状
自19世纪晚清派出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以来,中国对于留学的热潮似乎就没有减退过。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和留学总人数规模都急剧扩大。中国的留学经济呈现急剧的输出增长、层次日益多样化、以自费留学为主等特征。同时,由于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腾飞后,促进了汉语热成为全球教育的热点之一,也使中国开始成为各国学生的留学目的地。中国的留学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对象。
2 我国留学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留学经济大体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育贸易逆差大
我国留学经济的贸易逆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人员输入和输出和外汇上的贸易逆差。首先是人员的输出与输入方面。从图1不难看出,从1978年开始,除了2004年外,中国的留学生总人数均呈增长趋势,上升的幅度也随之越来越大。截止到2013年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而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留学生人数达到了45.98万。
但是在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仅有29万人左右,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611人,远远少于中国对外输出的留学生人数。并且,大多数来华留学生来自亚洲的比例占首位,比例为64.21%,国别结构比较单一。而来华留学生的构成中,以非学历生为主,学历生中又并非以高学历为主。由此可见我国留学人才经济存在着人数和结构上的双重贸易逆差。(图2)
经济上,留学国外的费用远远比来华留学的费用要高。由于汇率和物价水平的原因,留学外国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费都比国内要高,而中国的留学生中又以自费留学生为主,因此导致大量的外汇流入教育发达国家。而中国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相对低廉许多,加之中国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设立了许多奖学金。因此,中国和教育发达国家之间的留学经济逆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存在。
2.2 中低端人才回流,高端人才外流严重 但是中国如火如荼的出国潮也导致了人在在结构上的流失。该结构的特点主要为:中低端人才回流,高端人才严重流失。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直到2004年年底,选择留在国外的比例超过了75%。但是从2005年起,留学生回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在2005年时,留学生中学成归国的人数所占比例大概为三分之一,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却已经上升至85.4%。到2014年时,归国人数已经是2005年的10倍之多。同时,根据《2015中国海归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截止至2014年,中国留学生的归国总人数比率占累计人数的50%以上。这也是留学生中归国人数首次超过了滞留人数。尽管到直到2014年为止,中国尚有大约170万的归国“赤字”,但只要将仍然在求学过程中的人数剔除,实际上已经有将近75%的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这也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人才净流出过的局面在经历了多年后终于得到了改善。其中,这些归国人员的主流学历为大专、本科和硕士,大多为中低层次的学历水平。相反的是,高层次人才外流的现象却是日益严峻。根据2008年《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大陆和香港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中有留美倾向的比例为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之最。其中2000年至2001年高达91.4%,2002年至2005年则为90.4%。也就是说,大多数顶尖的人才都留在了国外。其中不乏有中国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
3 留学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不高
中国虽然已经身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高校在各个世界高等教育排名榜上从未踏进过前十,全国入选前一百名的高校更是屈指可数。而排在前列的均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在亚洲,新加坡、香港和日本的高校常年位列亚洲教育水平的前三甲,中国的高等院校从未入围。这一现象的确十分引人深思。据悉,许多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不愿回国的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内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不能为他们提供满意的学术或科研研究条件。
3.2 我国教育投入水平偏低
虽然自2004年以来,我国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在稳步上升,但是我国目前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比例相比,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早在2000年OECD的成员国在公共教育的平均投入比例就达到了5.1%。而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联合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仅为4.15%。针对教育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的缓慢发展。尽管来华留学的费用相比起很多国家都十分低廉,但是对于外国的留学生来说依然构不成吸引力,究其原因无非是许多外国学生认为尽管在中国受教育的成本和收益都很低,故而在性价比上不具有太大的优势。同时,由于对于教育的投入水平较低,难以给予高端人才优厚的待遇,进而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高端人才外流。
3.3 缺乏对外拉动本国留学经济的动力
对比起中国,许多国外的教育发达国家在推动本国留学经济发展上要积极的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外国,例如英美,大部分大学都为私立大学,而私立大学是不能接受政府资助的。这就导致这些大学在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科研经费、员工支出等方面上需要“自力更生”。而它们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就是学费。这也就不奇怪国外私立大学的学费普遍都非常高,许多本地学生都需要依赖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由于国际学生是不需要向这些国家缴纳税款,这些学生必须以高学费来变相支付在该国受教育期间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这一政策导致了来自国际留学生的高额学费构成了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因此许多教育发达国家都出于这个原因积极地向全世界推广本国的教育。但是中国的大学是大部分是以公立大学为主,公立大学每年都只向学生收取较少的学费,其余部分都由政府补贴,包括科研经费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国家的支持。中国主流高等教育体制的这种特性也称为为非营利性。因此中国的大学在经济上没有对外拉动本国留学经济的动力。
3.4 没有重视发展留学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的留学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也算十分独特。首先是其巨大的贸易逆差,再来就是基本上以非政府主导的形式发展。中国的留学经济一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留学的热潮已在中国发展多年,但是一些相关的政策却并不完善。
4 改善现存留学经济问题的措施
本文认为基于以上的分析,针对留学经济现存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4.1 提升教育水平,积极完善教育机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科技和教育总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体制能够催生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先进的科技反过来又可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应当积极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完善和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211工程和985工程。近年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术声望和学术排名近年来都飞快地上升。其中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在2009年时只排在第49位,但到了2015年时已经是第27位,排名上升的速度是所有亚洲高校之首。
4.2 在保证教育投入的同时加大投资规模
虽然教育作为一个投资项目来说有着前期时间投入长、所需投资大、见效慢的缺点,但是教育毕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应该以往将教育投资看作是一种具有消费性质的、有负担性的投资的观念。世界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新加坡,从2000年开始,它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就常年占财政支出的20%以上。正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常年以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程度来投资新加坡的教育事业,使得新加坡的国民受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都远远高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而我国的总人口虽然占世界的20%,但是教育经费在2006年却仅占世界教育投资的0.78%。2015年我国的教育经费仅占GDP的4.15%,而OECD成员国的平均率是5.4%。 4.3 完善政策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回流
利用国家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回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亚洲国家中最先实行的是韩国和台湾。1998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联手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2008年共有115所高等学校共聘任了1308位长江学者,其中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分别占比69.18%和30.82%。在特聘教授中,90%以上的学者都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讲座教授也是全部通过海外招聘。除此之外,中国还在2008年开始实行“千人计划”,该计划通过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以及广阔的事业平台,意在有针对性地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至2012年,中国已经引进的各领域高端人才共有2263名,其中引进的相当于国外正教授级别的人才总数超过了过去三十年来累计的总和。而在2015年,“千人计划”的申报人数比起上年增加了24%,其中青年项目的申报率比起往年更是增长了44%之多。由此不难看出国家积极型的回流政策对于国外高端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实施此类政策的确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本文从现下我国留学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存在经济上和人才流动上有着双重贸易逆差的问题。在综合以上现状与问题后,明确了调整我国留学经济的相关措施。
①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完善教育机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②在保证教育投入的同时加大投入规模;③完善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与机制,力求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参考文献:
[1]2006年全国来华留学统计年鉴[M].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2007.
[2]何叶.我国留学教育服务逆差原因分析及其治理[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M].国家统计局,2014.
[4]邓丽雯.关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研究[J].经济与法,2013(1).
[5]黄天娥.王永颜.徐莉.全球化背景下中外留学现状与趋势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2013.
[6]王建华.中国出国留学教育与留学人才外流回归现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杨河清,陈怡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
经济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经济研究》是1955年创办的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特点,立足中国现实,面向世界经济理论研究前沿,以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为己任,致力于发表研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忠实地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各级经济决策者、实际工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和理论宣传部门的广大干部、各高等院校和财经类中专学校师生、各类企业的负责人和一切有志于研讨经济理论的各级人士以及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各界朋友服务。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