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新课程视野下单元“类结构”教学的实践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6-03-16 15:36:33 更新时间:2016-03-16 15:39:31
小学语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入门课程,每个学生都需要从拼音和识字开始,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技术也是很重要的。本文是一篇中小学教育征稿范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视野下单元“类结构”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根本症结在于没有真正实现从单篇式教学到单元式教学的蜕变。单元的存在,首先是一种“类”的存在,有一定的结构体系,忽视单元的“类”和“结构”,便无法实现语文教学整体性的教学思想。基于课程视野,以“类结构”的方式进行单元教学,既强调了一个时段内语文教学的整体提高,也强调了单元不同内容、方法和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是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单元教学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单元“类结构”,类化,内化,策略
【作者简介】顾琴,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002),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从单篇式教学到单元式教学的蜕变,高耗低效的矛盾和尴尬一直困扰着我们。单元的存在,首先是一种“类”的存在,有其一定的结构体系,忽视单元的“类”和“结构”,自然无法帮助学生实现通过构成现实的结构来构成内心的结构,拥有自发生长的力量。因此,基于课程视野,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类结构”教学,以结构类化的方式促进语文素养的内化,是彰显单元教学价值最大化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应然之路。
一、单元“类结构”教学的内涵厘定
何为“类结构”?用整体论的观点,就是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排列与综合。
所谓单元“类结构”教学,是指在文本解读和学生分析的交融共生中,教师本着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将一组在体裁或者主题、语言表达手法、结构类型等方面,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材与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组成教学单元结构,进行再开发和再创造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单元“类结构”教学的价值旨归
从“个”到“类”,彰显单元教学的“整体之美”。单元“类结构”教学突破了单篇课文的限制,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单元文本,创造性地整合课程与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整体观照语文学习内容的认知能力,促其结构化地进行规划和开展语文学习。
从“木”到“林”,把握单元教学的“逻辑之链”。单元“类结构”教学通过结构类化,帮助学生掌握了单元学习的逻辑链,使学生从单元的一篇篇课文中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结构规律。单元教学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逐步走出了混沌,走向敞亮。
从“知”到“智”,引发单元教学的“探究之乐”。单元“类结构”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发现知识结构,形成结构的方法和灵活运用结构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了智慧的增长。
从“碎”到“统”,满足儿童生命的“成长之需”。单元“类结构”教学,摒弃了支离破碎的教学模式,仰赖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综合性思考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不同维度在相融共生意义上的发展,建构了教学系统结构,满足了成长的需求。
三、单元“类结构”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类化――在结构的明晰中彰显单元教学的理性内涵
“类化”是结构存在的前提,将结构类化,有助于学生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以苏教版小语四上第三单元的教材为例,我们在单元“类结构”的教学中,凸显了对语文课程的理性追寻。
1.类化目标结构:凸显单元教学的核心价值。
确定单元“类结构”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单元总目标、单元年段目标、单元阶段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四级目标,从学情、文本个性、课程视域等角度出发,“类化”了三维目标,凸显了单元教学的核心价值。
例如:我们将单元“类结构”教学分为单元导读课、推进课和总结课三个阶段,在推进课的教学中,又分为基础篇、发展篇、联系篇等教学时段。《泉城》是苏教版四上第三单元开篇之作,作为基础篇,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景物类文“找景物、抓特点、想画面、悟情感”的方法结构;《九寨沟》和《田园诗情》作为发展篇,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学习《泉城》的方法结构,主动阅读,自读自悟;《桂花雨》作为联系篇,引导学生在运用景物类文阅读方法结构的基础上,感悟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并设置达成目标的方法路径,才能发挥系统合力,最大限度地彰显单元教学“类结构”的育人价值。
2.类化知识结构:建构单元教学的知识体系。
知识“类结构”,就是将单元离散的、断裂的、表象的知识点经过梳理归纳,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结构,形成对教材结构加工的策略,使学科育人价值得到多元的满足。例如: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都在写景,却各有特质。内容上,有自然景物、人文景观;表达形式上,有全文写景、局部写景;从观察点看,有一点观多景、移步换景;从写景角度看,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写景状物,有的偏重于时间顺序写景抒情……在单篇与单元的比较中,学生的碎片知识就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和完善。
3.类化方法结构:促进单元教学的策略迁移。
方法“类结构”,是指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方法结构。景物类文单元的学习,我们总结出的方法“类结构”是“找景物、抓特点、想画面、悟情感”。在具体的环节中,我们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方法结构进行细化,如“想画面”的环节,可以抓细节再现画面,抓词句扩充画面,给画面加背景、定色彩、配音乐等,带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文字背后的画面,读出景中蕴藏的情感。适切的方法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一篇带一组,学一组带一类,在迁移中真正会学。
4.类化过程结构:推进单元教学的有效运行。
过程“类结构”,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教给结构的方法,也指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结构的过程,其背后是对体现某一单元“类结构”特征的过程逻辑的寻找和确认。以这一单元景物类文教学为例,教与学的过程结构可以概括为“教――情境激趣、理清文脉、品读交流、梳理写法;学――初步感知、把握特点、想象体悟、读写迁移”。 当然,不管是目标“类结构”的优化、知识“类结构”的整合,还是方法“类结构”的明晰、过程“类结构”的设计等,都不是孤立而行的,它们之间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相互推动,彰显了单元教学的结构之美。
(二)内化――在结构的运用中加速语文素养的转化进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单元“类结构”教学,在结构的类化与内化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加速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转化进程。
1.“单元”重组:在比较中探寻共同的支点,促进同化。
单元“类结构”教学,本着“用课文教语文”的宗旨,可以将散落在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按结构关系进行重组,对承载知识的选文重新归类,形成一个篇与篇之间有密切关联的“类单元”,使单元教学有序成型,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整体建构。
以苏教版小语五下的教材为例,全册书中共13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有多篇出现了场面描写。我们将其中的《郑和远航》《大江保卫战》和《水》重组为场面描写“类单元”,带领学生异中求同、同中见异,在认知结构的同化中经历一个发现和建构“类结构”的过程,使设计的“类结构”以逐渐生成的方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类结构”。
上述单元总结课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三篇课文的场面描写,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启航”的场面,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场面很壮观。
生:《大江保卫战》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突出了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生:“雨中洗澡”的场面,作者将孩子和大人在雨中的表现作了一个对比描写,场面像过节一样热闹。
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同样是场面描写,表达方式却各不相同,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呢?
生:因为描写的场面不同。
生:不同的场面要突出不同的气氛。
师:对!场面不同,氛围也不同,要烘托好场面的氛围,就要像这三篇文章的作者这样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晰了写人记事类文场面描写多样的表现形式及阅读方法;这样的重组,丰富和扩充了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在方法“类结构”的迁移运用中,促进了学生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有机统一。
2.“图式”重建:在更新中提升思维的层次,有效顺应。
从认知角度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不断构建图式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图式也处在形成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因而,单元“类结构”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在“类单元”的学习中,用好典型篇章,建构起基本的篇章图式,提高其理解和把握类文结构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明晰不同“类单元”在内容、语言、情意表达等方面的共性与区别,促其不断重构新的图式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更新和拓展。
还以苏教版小语五下的13篇写人记事类文为例,为了厘清选文的体式结构,我们将其重组为写人类单元和记事类单元。在写人类单元中,以《海伦・凯勒》为基础篇,帮助学生建构了写人类文章的阅读图式“知人物、明特点、品细节、悟情感”。当这一阅读图式迁移至记事类文的学习时,则产生了认知冲突,此时,则要在激活写人类文章阅读图式的基础上,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为例,重建记事类文的阅读图式“找要素、理顺序、悟事例、明事理”。在“类单元”的总结阶段,还需引导学生整体观照这13篇文章,综合优化写人记事类文的阅读图式“知故事、识人物、悟情感、明事理”。这些感知和体验,丰富了学生积累储存的阅读图式,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自主建构。
3.“课程”重构:在延展中开放教学的时空,推进平衡。
为推进认知结构的平衡转化,我们对单元“类结构”的教学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重构:一是重构课程形态,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二是重构课程内容,变文本的“故事存在”为“功能存在”,建构单元教学内在的结构体系;三是重构课程教学方式,变“纸上谈兵”为“实践融合”,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
以苏教版小语五下第三单元的名人故事类文为例,重构的单元“类结构”课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学课文,以“知人物、明特点、品细节、悟情感”的方法类结构贯穿单元学习,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学习过程;二是读故事,包括人物拓展阅读、名人故事类作品专题阅读等,以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视野;三是讲故事,开展“名人故事微讲堂”活动,要求学生迁移运用“名人故事类文”的方法类结构,讲述一位名人的一两件典型事例,抓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来表现名人的崇高品质;四是习作练习,学习名人故事类课文中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学写一个人。重构的“类结构”教学课程打通了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了教课文到学语文的转身。
综上,单元“类结构”教学打破了传统单元教学的内容视野和框架体系,打破了传统单元教学个体叠加的教学方式,它立足于单元“类结构”,从结构的类化到内化,再走向外化,连续不断,循环往复,顺应了知识的逻辑生长,顺应了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学生在相同或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交叉、渗透及有机整合中开阔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实现各种语文能力的最佳组合,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参考文献】
[1]李政涛.从“单元”教学到“单元类结构”教学[J].江苏教育,2011(5):7-9.
[2][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期刊简介:中小学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教育专业期刊。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育教学学术交流.给一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展示自己教育教学才能的平台,为评职晋级提供理论依据,《中小学教育》杂志常年征稿。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