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技术有何哲学基础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5 14:30:35 更新时间:2016-12-16 08:32:41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种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中职、高职学校教育为各种社会职业进行培训,现代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分工细化而出现的教育形态,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补充,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优秀职业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从现代技术哲学的实用性、标准化与创新性特征出发,透析现代职业教育所包含的职业技能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的实质与要求,夯实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哲学依据。
关键词:职业技术;技术哲学;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奠基于职业的专门性和规范性,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了不断更新的专门技术和技艺,每种技术都需要经过技术规范和社会规约的限制和筛选才能为社会所接纳,因此,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教育。在科技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并要求从业者在终身教育与学习中努力研究和掌握新技术,以创新的精神投身于推动技术进步与职业发展事业中,从而使职业发展也融入到职业教育当中,具体表现为创业创新教育、学生“回炉”教育等现象。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向工业化中期、后期阶段过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中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教育机制,实践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创新驱动“新常态”下,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与技术的联系更加密切,需要从技术哲学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加以理性透视,从而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深厚的技术哲学理论支持。
一、现代职业技能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提供其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技术和能力,促进职业技能开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评价,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使人的因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相结合,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虽然以职业适应能力为基础,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1],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实用性,即通过针对技术运用与传播、指向职业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形式,促进受教育者在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技术学习技能、岗位适应技能等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打通新生代劳动者进入某一职业领域的有效路径。由于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新一代熟练技术工人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所占比例达40%以上[2],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又提高了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职业教育实践也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助推社会经济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转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支撑作用。
(二)职业技能内涵的技术哲学分析
职业教育所关涉和传授的技术技能具有“应用性”特征,即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应用的活的技术,是职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熟练掌握的操作性技术,它比技术理论甚至实验中的纯粹性技术具有更强的实际要素与实用内涵。职业技能的实践性使之具有普遍适应性,渗透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系统中,并通过技术的工具形态使社会经济系统发生辩证转化,体现出人类的主观目的与愿景。技术的有效性体现在其方法可行性方面,在这种意义上说,一切有效活动方式都可以称之为技术方法,即包括利用工具改造世界的物理方法,也包括处理社会问题的技术方法,如调研技术、思维技术、管理技术、谈判技术等。在这个意义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件规定:“技术是做事的方法,使用一种方法需要三种要素,即有关这种方法的资料、实施这种方法的工具及关于这种方法的知识。”技术的实践性落实在其预期目的性方面,即通过有效的技术方法达到预期目的。技术方法能够取得实效,是由于技术奠基于科学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之上,科学是实践证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在科学基础上开发的技术工具能够保障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动者地位,通过对客观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和利用,设计出“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方法”,[3]使用使隐藏在自然中的力量激发出来,跨越生理阈限,开发更加强有力的技术工具,从而弥补人自身力量的薄弱性,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技术的实用性功能源自于技术的要素构成。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分析技术的物质和精神要素:技术是客体、知识、活动和意志的完整集合体[4],技术客体也称为技术人造物,包括装置、工具、机器和技术产品;技术知识即技术的思想与原理部分,包括技巧技艺、技术规则、技术理论或规律;技术活动即技术形态展现过程,包括工艺设计、发明、实验、生产、操作、维护等。技术意志即技术的主观因素,包括生存意志、控制意志、自由意志、求效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技术主客体各种因素的参与和推动,其中技术主体的技术能力是技术系统得以运行的能动因素,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也是技术主体因素得到开发的过程,技术系统的人性化既是技术主体人体工程特征得到保障的过程,这对于保障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持续开发具有先导性意义。
(三)职业技能活动的技术哲学要求
职业技能在职业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展现出区别于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人体工程性等内在规定,这些也构成了职业技能活动的技术哲学要求。从技术的合目的性来看,技术是主体主观目的性和能动性的载体与工具,“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客观规律有意识的应用。”[5]技术的效用即是技术主体依托于自然规律的预定设计,其背后隐藏着人的主观意识。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也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的,技术职业群体活动具有社会属性,不仅技术知识和工具体系来自于社会集体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知识成果的物化,“技术是一种知识,既是直接适用的知识,也是可以在实际应用的理论知识,还包括诀窍、方法、程序和成败经验,当然也包括实际的设备装置。”[6]而且技术系统的操作也需要社会化的组织与管理。职业技术的社会化又体现在技术水平的世代传承与积累过程中。从技术的合规律性来看,技术的实用性与控制性是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应用,从而使技术转变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达到控制和改造环境、生产更多财富的目的:“在我们的技术社会,技术是在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合理得到并具有绝对有效性(在给定的发展阶段)的方法的整体。”[7]职业技术的合人体工程性特征体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技术在模仿自然的过程中,将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也作为模仿的对象,使技术达到智能化水平,达到对其自身的掌控,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自动化工具体系日益走向自生性与自主性,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体的参与而自发性地“通过内部的固有的力量而增长”,[8]甚至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各种替代行为与替代价值”,[9]这不仅是技术工具进步的体现,也是技术系统模拟人体工程学特征所达到的高度的体现,并代表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环境改造,从而创造出适宜现代人生存的社会保障与人工环境,职业技术的社会效应展示了技术功能的公益性特征,也体现了人类社会集体对技术工具的更高要求。
二、现代职业规范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规范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在技术理论上以“必须、够用”为限度,从而使技术理论和科学原理得以“隐匿”起来,以隐性作用的形式发挥功能,导致职业教育显示出某种技术“黑箱化”特征,即学生在学习中仅需要掌握技术“黑箱”的输入参数设置与输出产品规格,而对于技术设备内部发生的性能变化予以保留。这样就导致职业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变得十分显著,违背职业规范的技术操作行为不仅违规,而且在高技术时代变得相对危险。职业规范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为有效完成职业任务而遵守的规则和要求,它包括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劳动规范、操作规范、岗位规范以及技术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既是对从业者职业行为的标准化与量化要求,也指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标准和运行参数设置与控制规定。职业规范现代工业生产劳动中的技术操作指导和约束文件,从而使一定职业的从业者有了所共同遵循的、而又区别于其他职业人们行为模式,促进了职业行为的标准化。职业规范教育对于预备劳动力和初次就业者更加重要,它既有利于调节从业者与工具体系之间的操作关系,也有助于调节从业者与产品使用者、行业标准执行者以及社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职业规范有助于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为社会提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促进社会分工,增加技术知识、技术设施和技术产品,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存在和发展。随着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不同行业的职业规范也越来越多,客观上要求各个职业的人们都应当遵循本职业的职业规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保障行业稳定发展、有序运行,推动执行规范的行业组织形成和发展,提高行业集合度与社会凝聚力,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促进社会机体动态有序运行。
阅读期刊:哲学分析
《哲学分析》杂志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主办的哲学类专业刊物,创刊于2010年7月。本刊办刊宗旨:尊重学术创造,提倡资料扎实的专题研究和思想敏锐的文本研究,鼓励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