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政治哲学如何反思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7-10-27 15:52:05 更新时间:2017-10-27 14:56:5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完善,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这必将带来利益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在利益关于变动中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实现。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的政治哲学论文。
【摘要】牟宗三先生所构建的政治哲学体系是以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的道德心性作为其政治现代化合建构科学体系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搭建起中国儒家哲学传统与西方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桥梁,构筑起同西方文化对话的体系,他对中国政治体系的创新性思考,既不数典忘祖,又不全盘西化;既看到中国传统思想缺点,又看到西方文化有点,这种学思上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有价值的,对中国传统政治精神和政治形态的重新阐释,有诸多地方在当下的时代境遇中,仍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这种自觉的之学态度,是许多过分乐观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
【关键词】政治;哲学;机制;反思
牟宗三关于由儒家的道德理性开显民主政治与科学精神路径的阐述,其学说以“良知的自我坎陷”理论构建作为落脚点,企图通过道德理性的“良知”的自我隐蔽,将“良知”高悬,自行的散开退开,进而实现科学与民主这种工具理性的展开。这我们不难看出,其学说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同时由于牟先生特有的政治立场,入反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道德中心主义的完美政治观,心性通天“呈现”真理的绝对人性论,以及文化精英意识,使他架构起来的政治哲学走不出不可克服的怪圈,虽然他在理论上理想地开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桥梁。但是,在现实层面,由于中国独特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文化环境,他的由“良知的自我坎陷”而开出的民主政治与科学精神与中国社会相结合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牟宗三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两者互通开出的“新外王”学之新儒家第三期目标也是难以达成的。如果现代新儒家不放弃以抽象的“性善论”为基础建立的道德一元论,不接受形而上学已经进入“去魅时代”的后现代时期现实,就不能走进现实的生活。通过“去魅”一词的考证,它最早是由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发表《以学术为业》的讲演时提出的,他说:“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一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1)既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去魅时代”即后现代的时期,科学理智已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哲学就必须放弃对整体、大全的和作为“这个世界”意义来源的超验本体的寻求。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主体间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我们生活世界即我们生活和置身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活世界是一切追问的源头,也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前提。在现实世界中,传统形而上学所追问的整体,大全或者超验本体,实质上是使生活生活世界的整体性被对象化,实体化之后所产生的先验幻想,是现实生活的异化。因此,在当前的时代面前,就需要人们能立足现实,去掉空洞的不切实际的,高悬于人类头顶上的理论,在生活的真正世界里解答现实世界可能出现的问题。目前,文明与政治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而文明的侧重点就是人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本身进程中所获得的一系列进步性成果;在政治领域,政治的侧重点已经回归到处理人类社会各种关系良性运行的轨道中来,目前,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核心就是和谐、和谐社会以及包容性的政治问题。所谓和谐问题,是指在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而和谐社会,应该指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容性的政治。就是建立在文化多元化基础上,通过“文明对话”解决政治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期待和诉求,利用对话与协商妥善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共同发力,相互支持,而我们研究牟宗三先生的政治哲学理论,无疑能为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而政治文明是属于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部分的内容,它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反作用,因此,我们所要构筑的“去魅时代”的政治文明,无疑将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包容性政治最牢靠的保证。所以,直面中国的政治现实和文化特质,构筑的“去魅时代”的政治文明,有几个问题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
第一,在政治哲学领域对各种“形而上学”可能导致的“泛道德主义”与“政治中心主义”以及“科学一元论”保持足够的警惕,以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作为政治文明的建设的基石,用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作为指导思想。
政治要走上文明之路,这是人类最基本政治实践原则和理想,这就不可避免地难以脱离“哲学”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运思。这就要求我们在政治文明的设计过程中,既要肯定在哲学层面构建的政治目标的终极意义,更要重视现代社会里合理科学方法与理论。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各种历史上出现超越的政治伦理目标与理想可以被理解但是难以被接受,它可以回复到人类为了自我生存和发展利益需要的实现和最大化保障这一起点上“,合群体性”既是优良政治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道德的目的。这就需要政治哲学走出披着宗教外衣的“神灵”和各种超验哲学所构筑的“道”、“良知”、“理念”、“绝对精神”的一元政治,实现“去魅”,进而走进真实的“生活世界”,立足现实人的群体生活与社会交往,为了实现“符合社会绝大多数人之最大利益”的“政治文明”而积极进行思考,在实践中、在历史的演进中自觉地探索更加优良、更加合适当下社会特征的政治文明和政治生存法则。
第二,厘定我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沉淀下来的优秀成果和糟粕部分,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法,达到“阐旧邦以辅新命”之目的,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提供有永久价值的养料。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不能同历史断裂的,往往是在否定传统同时又是传统深刻影响中进行的。这正如希尔斯所言的“在各个前后相继的历史时刻,现有的和传递下来的观念决定了其新的拥护者尚未成形的心理倾向,并赋予它们形式和实质”。(2)中国有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政治形态与政治精神也是极为丰富的。如中国传统的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施“仁政”,反对暴政,以及“忠恕”之道、“兼相爱”的人与人关系的处理法则,这种重和谐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圣君贤相们理想中的治世法则,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并没有真正开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但是对当下我国政治文明的开展和建设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当然,如中国传统政治中的神权政治———君权神授、官本位、建立在亲亲尊尊原则上的用人制度,以及“以理杀人”、宗族制度森严的糟粕部分,我们在认真厘定后必然要将其抛弃的。因此,我们要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批判并继承的原则彻底除掉官僚主义以及官本位思想残余的影响,同时对狭隘的民主主义、特权主义、等级门第观念,违反人性的人身依附关系,轻法则、制度而重伦理重道德思想。拥有“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家国天下之心胸,把中国传统政治学中有永恒价值的部分研究清楚,阐述明白,为今天我们建设公平有序、民主法则的和谐社会提供积极的精神养料。
第三,构筑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确立好人民民主的核心理念,在坚持民主法制之基础上做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人民充分享有民主与自由社会环境和政治机制。
在我国的政治领域中,我国的国体即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具体来说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展开活动的。而要使这一权力能够得到落实就必须有法制的保障,使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达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昌明的目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保证,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两大历史任务。只有法制完善、民主健全的社会才有可能是和谐的社会。所以邓小平同志对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论述时,就说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话。因为,没有法制,再好再优越的政治也是无法实现的,一个国家法制水平的状况,直接体现这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的程度和水平。它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合理化程度、权力运作、政治权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化程度。当然,我们法制在对建构政治文明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道德的作用,优良的政治必须有合理道德的内在引导,不然就会陷入“泛政治主义”与“法制一元论”的境地中去。此种道德不是抽象的建立在先验基础上的道德,也不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和特权阶层利益的道德,而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基本伦常和行为规范的道德,用冯友兰先生关于道德的分类来说,这是一种“不变的道德”,如儒家的“五伦”、“五常”等,前者是调整社会关系之规范,后者是个人修养的准则。比如“忠孝”“仁义”这些,这些同政治的现代化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历朝历代都需要。因此,只要我们坚定地确立以人民民主为核心,在法制的确实保障下,法治与德治并举,我们设想的中国政治文明一定会有光明前景的。
第四、使权力“去魅化”,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实现各阶层之间和谐互动局面。
在这种状况下,必须要建立社会利益的均衡机制,而社会利益机制的建立是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更多的付诸于社会政治实践之中,政治实践一般可以分为政治制度、政治行为以及政治意识。政治制度一般说来就是政治的开展方式,它一般包括法律、政策、国家制定的制度,以及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及它们的运行方式,政党以及团体的开展活动的方式;政治行为主要指的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政治意识就是公民自己地按照自己的思维的法则参与政治,表达自己的诉求,捍卫自己利益的行为。如果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并自觉地参与政治活动,在法律、政策、制度的保障之下表达自己的诉求,捍卫自己的利益,不畏惧任何的权威,平等地享有“人民主权”的权利,政府及其官员是人民自由选举出来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载体和平台,政治和政权,乃至政治领袖失去神秘性,权力体系向全民开放,使民众在和谐的政治环境各地其所,共存共荣,将构建社会秩序本身力量来自人本身,而不是超越的道德,绝对的真理,权威的人物和神秘的天国,这样“去魅”的政治文明将出现,这也将是我国政治发展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327页.
[2]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阅读期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由哈尔滨理工大学主管主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期刊,是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刊。2008年荣获北大核心期刊、2007年获“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地方高校特色栏目。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