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如何培育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7-11-06 15:17:16 更新时间:2019-06-12 16:47:00
2015年5月,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系列节目,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关于工匠教育论文。
摘要: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即传承与创新并肩而行;专业且专注,追求完美与极致;爱岗敬业,执着坚守。分析了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在“工匠精神”培育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提出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两方面共同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素质教育方面提倡通识教育、职业素养、创新思维,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提倡多参赛组赛、开设“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课程、开展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技能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时间引发社会的热议。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实现“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的内涵
1.1传承与创新并肩而行
“工匠”有别于“工人”之处,在于他们并不是闭目塞听,一门心思端坐在流水线前却随时可以被替代掉的一环。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屹立百年乃至千年的伟大企业,都是在某一领域有极致追求的工匠型企业,在传统工业技术中注入现代科技因素,传承与创新并肩而行。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AlecFoege)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对“工匠”及“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作者认为,工匠精神如同一台不知休止的发动机,引领着美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
1.2专业且专注,追求完美与极致
“工匠”二字背后隐含的是专业、专注、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在中国,古有“庖丁解牛、技进乎道”,今有《大国工匠》,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一丝不苟、心无旁骛、持之以恒,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得到普遍认同,即“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1.3爱岗敬业,执着坚守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名利驱使之下往往会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难以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及至“智造强国”,绝不是依靠一时的投机与利益,而是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行为通常是枯燥且孤独的,其成果常常无法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只有爱岗敬业、默默坚守自己的岗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能在平凡的岗位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2“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现状
自2016年以来,对“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虽得到大范围的关注,但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工匠精神”一般理解与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相匹配,徐飞在《办一流工程教育、育卓越工科人才》一文中对“再工业化浪潮”下,全球重要经济体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进行了比较研究,欧美国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西南交大对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工科人才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择其要可将主要的思考和做法归结为:守“匠心”,事“匠学”,尚“匠韵”,育“将才”。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两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工匠”,首先要具备的一定是创造产品、高效完成工作的技能,此外,更为难得的是对工作、对作品一丝不苟、专注、坚持、有法有章、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即“工匠精神”。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时主要从“技”和“艺”两个方面来具体开展,“技”指技术技能,“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强化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学院从认知、机制、实施、提炼、创新这五个层面出力,形成了“五环”培育模式。
3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分析
经研究分析与实践,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应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两方面齐头并进,形成道德比技术更重要,素养比能力更重要的培育观。
3.1从素质教育入手,培育“工匠精神”
3.1.1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在我国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更多地体现在综合素质课及选修课中,在以各项量化指标来评价衡量学校优劣的背景下,难以出成效的综合素质课程及选修课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的结果是学生人文素养及社会科学素养的缺失、知识面过窄、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高职教育应当注重综合素质课程,培养有教养、有内涵,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及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1.2职业素养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行业标准、行业要求融入其中,将学生培养成爱岗敬岗、知岗适岗的准职业人。首先,在知识及技能层面,授课教师要对相应行业及岗位的职业素养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并能持之以恒地要求学生;其次,在学生管理层面,可以模拟企业对职工的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文化,实适严苛式管理,让学生领悟到企业的文化内涵,并达到一定的认同感。3.1.3创新思维是关键传承与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前三类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后三类被称为“高级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此外,通识教育、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从思维定式、思维惯性中跳出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3.2从提升专业技能入手,培育“工匠精神”
3.2.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竞赛作为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参加国家、省部组织的各项竞赛;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竞赛受众面,可参照国赛、省赛标准合理地组织一些校内竞赛,让竞赛常态化,让赛项的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经验总结及推广等各个流程得到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培养学生严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2.2开设“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课程开设“以问题为中心的”的实践课程,综合多门课程的知识及技能,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利用一至两周左右的时间,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这类课程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模拟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遵循行业标准及规范进行要求和实施,提高学生项目开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敬业、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
3.3开展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
模仿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进行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首先,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实践,接着的学校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最后再到企业的进行实践和实操。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对行业现状及岗位需求有比较客观直接的认识,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劲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相对长期的跟踪把握,便于有效地进行双向选择。此外,在国内,有些学校采取了前校后厂,或是校中企的、企业订单式培养等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视支持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效引导,更离不开高等教育机构的努力。各大高校应该在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去关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匠精神”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2).
[2]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3]徐飞.办一流工程教育育卓越工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
[4]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语,2014,(11).
[6]张芳,张诤言.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涵育研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1).
[7]吴玉剑,刘燕.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J].职教论坛,2017,(4).
[8]邓诗芸.从瑞士钟表行业看工匠精神[DB/OL].
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教育期刊:《素质教育博览》
《素质教育博览(中高年级版)》由多位著名教育专家策划,确立了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生存,承受挫折,树立竞争意识;学会做人,培养爱心,关怀社会人生;学会学习,掌握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学会健体,强壮体魄,迎接未来挑战”的办刊宗旨。
文章TAG标签:高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