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视角下西部地区贫困缓解路径研究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发布时间:2018-08-16 14:45:20 更新时间:2018-08-16 14:38:34
[摘要]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形成原因,寻找切实可行的缓解贫困的方法,课题组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通过入户调查、干部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农户的详细信息,将样本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人群,通过对比分析他们造成贫困的原因以及缓解贫困的路径。研究认为,贫困农户摆脱贫困的最根本路径是要重视当代及下一代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最后从微观和中观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精准扶贫;西部地区;缓解路径
一、引言
贫困问题是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关注的重点,至今扶贫开发工作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截至2016年,我国仍然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92个,贫困村达12.80万个、贫困户约2948.50万个、贫困居民约7017万人。农村是中国绝对贫困的主要发生地和诉求地,从国家扶贫攻坚计划资料看,所有贫困县中,西部地区占据60%以上。因此,完成脱贫任务的重中之重在于西部地区农村脱贫。而西部地区大都属于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民族宗教复杂、地理和自然环境恶劣,贫困覆盖面积广,贫困的程度深,贫困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所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也相对比较大,而且返贫发生率高。
本文从西部地区入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东风村的入户调查数据为例,通过整理统计,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对贫困成因做出理论解释,提出缓解贫困的路径,为政府进行扶贫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形成机理
2016年底,针对农村精准扶贫情况,我们团队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和当地政府调查人员一起进行了居民家庭数据的调查——贫困精准识别入户评价表。评价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得分,第二部分是加分项,第三部分是减分项,最后算出最终得分。根据当地政府拟定的标准,在评价表中,以72分为划分是否贫困的临界值,得分低于72分的农户属于贫困户,高于和等于72分的农户为非贫困户,特殊情况(子女单独分户且为非贫困家庭的)除外。
本次调查共获得样本数据502份,其中非贫困户(得分始终处于72分及以上)共294户,我们把剩余208户农村家庭划分为三类:基本情况得分在72分以上,最终却得分在72分以下的,称为陷贫农户,共6户;基本情况得分在72分以下,后因加分而高于72分的,称为脱贫农户,共99户;基本情况得分在72分以下,经过加分和减分后,最终得分还是处于72分以下的农户,称为持续贫困农户,共103户,如表1所示。
(一)陷贫农户情况分析根据表2数据分析,导致贫困线以上的家庭落入贫困线以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有2个小孩在高中就读或有1个小孩在大专以上就读的。我国教育制度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因此高中以上的教育,需要家庭承担所有费用,对于处于贫困边缘的家庭来说,高中及以上的学业费用是比较大的负担,在这个阶段很容易造成家庭陷入贫困。
2.孤儿或单亲家庭有小孩要读书。孤儿或单亲家庭收入只依赖于父母其中一方,本身收入较少,若小孩读书的话,家庭支出增加的同时收入可能减少,很容易导致家庭陷入贫困。
3.家庭成员中有1人患重大疾病或重度残疾的(半年以上不能参加劳动的)。在当前中国的医疗制度下,一旦家庭成员中有人患重大疾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会成为家庭的重大负担,让家庭极易入贫。以上三种原因中,重大疾病导致的贫困会给家庭造成长期的影响,而小孩读书导致的贫困会随着小孩毕业或进入社会而获得缓解。
(二)脱贫农户情况分析
根据表3的统计资料,99户成功脱贫的家庭的加分项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有不止一个加分项。贫困家庭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使自己成功脱贫的,其中外出务工或经商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在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足以应付支出时,外出寻找机会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毕竟“树挪死,人挪活”,出外打工获得的收入比单纯的农业劳动收入要多。家中拥有面包车、卡车、重型货车等,在从事农活的间隙,做些力所能及的副业,也是一种很好的致富方式。另一种提高非农收入的方式是在闹市区、乡镇或县城以上拥有或租用商铺、经营手工作坊、商店、诊所等第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带来的收入是长期的,采用这种发展二、三产业的方式要求家庭前期积累一定的启动资金。
除了非农收入,农村贫困家庭还可以对本身所具有的农业劳动进行改进,进而提高收入。比如购买农用拖拉机或大型收割机来增大种植面积、提高种植规模、减少人工消耗,最终通过农业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来使家庭脱贫。另外家庭种植瓜果、蔬菜、中药材等,或有20亩以上林木(含承包地)也可以通过增加林业和多种农作物收入使收入多样化,促使家庭脱贫。
这些提高收入的方式在缓解农户贫困的持续性方面是不同的。持续性长的方式可以使贫困家庭永久脱贫而不返贫,但持续性短的方式在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仍会造成农村家庭返贫。相比较来说,有家庭成员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由于具有稳定且长期的收入,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往往会使家庭长期持续脱离贫困,返贫的几率相对较小;家庭种植经济作物承包林木和经营商铺等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是长期性的收入,相对风险较小;拥有拖拉机卡车之类的由于车辆机械保值时间短,使用时间有限,所以一段时间后就需重新更新;外出务工的持续时间是因人而异的,通过外出务工努力提升个人技能,对自己进行人力投资的人可以通过打工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且有一定上升空间,返贫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小,而只是从事重复性工作而技能没有提升的人,或许年轻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收入,但一旦丧失劳动能力、或受到就业冲击,就会丧失获取收入的机会,从而导致返贫。
(三)持续贫困农户情况分析
在103户持续贫困的农户中,56户家庭的统计表中既无加分项也无减分项其余农户中,部分农户只有减分项或加分项,部分农户既有加分项也有减分项,含有加分、减分项的农户,情况统计如表4。
通过对比分析,贫困家庭面对自身贫困的处境,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外出务工、外出经商、使用机械提高土地产量、种植瓜果类产物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贫困,但是还不足以弥补贫困的严重程度,使家庭从贫困中脱身出来。其中,影响贫困家庭脱贫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或重度残疾;孤儿或单亲家庭因其本身条件有限,也是其无法脱贫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有2个小孩在高中就读或有1个小孩在大专以上就读的家庭面临学费的负担也使得自身无法脱贫。联系脱贫农户的情况数据,外出务工是最常选择的一种脱贫方式,在基本情况处于60分以上且没有减分项的家庭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当面对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或残疾的情况时,能起到的作用就有限了。对于因家庭成员就读高中或大专的教育投资过大而暂时处于贫困的情况,外出务工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一旦教育投资结束家庭就比较容易脱贫。
三、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缓解方法
人力资本是人身上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的综合,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教育、培训、保健及劳动者迁移的投资。舒尔茨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人力投资是经济快速增长最重要的原因,若要从根源处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化[1]。后来,罗默[2]、卢卡斯[3]等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并提出“干中学”也能够增加人力资本。贝克尔(1964)也指出,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多少与受教育时间的长短有很强的相关性,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其拥有的知识就越多,相应劳动技能也就越强,从而劳动边际生产率就越高[4]。
从我国现实状况来看,农村家庭的人力投资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着一定关联性。潘海红(2002)[5]、白菊红(2003)[6]研究均指出处于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劳动收入高于平均收入水平,农村家庭中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成员数量越多,家庭整体收入水平越高;劳动力成员中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村家庭的平均纯收入显著超过没有接受过有关培训的农村家庭。胡德龙(2005)指出农村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存在正比例关系[7]。郭志仪、常晔(2007)利用1983年-2005年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显示,农村家庭进行迁移投资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村家庭的教育和健康投资水平,并且能够减少农民的劳动迁移成本[8]。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东风村的家庭调查数据中同样很清晰地表明了人力投资对于提高农户收入、缓解农民贫困的重要性。农村家庭因为教育投资而陷贫之后,可以通过教育投资的成果(如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有一技之长等)使得家庭脱贫,而且实现持续脱贫的可能性较高。学校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或是“干中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收入增加。1.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入回报;2.帮助农民改善自身的健康和营养状况,降低陷贫的可能性;3.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增加农民精神世界的愉悦;4.对农民及其子女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缩短贫富差距,并给人们之间的平等发展提供机会。
四、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缓解路径
扶贫建设是一个细致而又漫长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致贫原因的不同更是给扶贫工作增加了难度。参考扶贫的相关理论,通过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经过对上述三种情况的贫困家庭的数据对比总结,结合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归纳出以下缓解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路径。
(一)提高家庭收入
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可以有效支持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决策。在进行人力资本决策时,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极大地约束了家庭支出,因为家庭对现在持有收入有很强烈的需求,这会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造成很大的障碍。针对农村的情况,有以下两种方式。
1.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是农村比较常见的提高收入的方式,与原有的农业活动相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家庭收入。一方面在城市中需要的劳动力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城市的基本工资较高,获得的收入多,而且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小。但是随着我国东部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就业门槛逐渐提高,生活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待遇、价值观念等个性化要求的增多,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除了满足暂时的生活消费外,很少会投入到下一代的人力资本积累中,尤其面临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家人分离等诸多社会问题时,打工越来越难以成为一种持续脱贫的有效方式。
2.自主创业
经过分析发现,在贫困地区受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渠道相对比较单一,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在这样的情况下,鼓励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地自主创业,选择具有一定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的贫困地区,重点扶持其中头脑灵活、敢闯敢干的青年农民,依靠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等,开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手工制作等,或许是一种较好的持续脱贫的选择。
(二)增加教育投资
教育扶贫建设中的关键一步,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教育很可能是他们长久脱贫不返贫的最好途径,因为通过对教育进行投资能够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精准扶贫,不是让人们暂时脱离贫困,而是永远、长久的从贫困的泥沼中爬出。这就需要人们有一定的自身素质,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虽然通过数据显示很多家庭是因为供孩子上学导致了贫困,但我们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贫困,一旦学生毕业,高学历获得的收入可以让家庭比较容易地脱贫。同时,教育投资不仅仅是对下一代的投资,对自身进行教育投资,例如创业培训、种养殖技术培训等,也可以有效支持自身创业或者增加个人技能,从而提高家庭收入。
五、结论与建议
西部地区是扶贫建设中的重点区域,贫困农村的脱贫对于整个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西部地区贫困农村的精准扶贫建设来说,国家层面的保障可以使其开展得更顺利,资源的投入也会增加,所以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很有必要的。
(一)微观层面
为了使脱贫的家庭不再返贫,教育投资是最终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方面的物资投入和支持,使得更多的贫困家庭通过国家来减轻负担,降低脱贫的难度。
(二)中观层面
从地区来看,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并让当地人尽可能地参与到产业分工过程,为贫困家庭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青壮年劳动力不再需要外出打工获得收入,同时也能更好地关心家庭情况,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
[参考文献]
[1]TheodoreSchultz.InvestinHumanCapital[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
[2]PaulM.Romer.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
[3]LucasRobert.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The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1).
[4]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马文武,杨少垒.我国农村多维人力资本减贫效应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8).
[6]周宗社,李孜,李向阳.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7,(4).
[7]宁泽逵.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与精准扶贫[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