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研究
所属栏目:通信论文
发布时间:2018-10-26 10:04:08 更新时间:2018-10-26 10:04:08
摘要:针对煤矿井下各系统独立运行、基站数量多且无线数据传输带宽不足等问题,采用LTE技术设计了一种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该系统通过综合基站对井下无线通信、人车精确定位、IP电话、语音广播等多业务进行统一接入、承载和管理,并可与现有业务平台对接。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综合基站覆盖半径为400m,信号接收强度不低于-105dB,基站间无线通信切换时间为21.67ms,无线通话质量较好。
关键词:煤矿通信;多系统融合;融合通信;无线通信;LTE;综合基站
0引言
随着煤矿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及煤矿安全生产要求不断提高,煤矿井下环境监控、视频监控、人员管理、设备管理、通信、自动化、信息化等各类系统越来越多[1],井下接入的业务种类随之增多,业务量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井下主传输网络能够提供丰富的接口、足够的带宽和稳定的性能,满足各系统接入需求。但目前井下通信基站设备箱体多、无线数据传输带宽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设计了一种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采用综合基站实现了各系统数据统一接入、统一共网回传功能。
1LTE技术在煤矿的应用
LTE是4G技术的典型代表,其基于OFDMA(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技术,包括采用成对频谱的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频分双工)和非成对频谱的TDD(TimeDivisionDuplex,时分双工)2种模式。LTE技术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it/s、上行峰值速率为50Mbit/s,采用专业切换算法,移动性好,具有专有频段,井下抗干扰性强,可用于实时传输工作面、井下机车较密集区域等工作场所的语音、视频和数据,数据传输质量较好,能够避免丢包、延迟等问题,有效简化井下无线网络部署数量,改善目前煤矿井下各子系统独立布设的现状,解决信息孤岛问题[2]。
煤矿LTE技术要发展以数字广带为基础的网络,形成煤矿集无线局域网和基站宽带网络的混合网络,如图1所示,以实现井下通信系统在3G、4G、WLAN、固定网络之间的数据漫游。
目前煤矿井下4G无线通信、语音广播、IP电话、程控调度、视频监控等子系统采用不同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并采用独立的显示平台。采用LTE技术建立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可实现井下各子系统的SIP(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统一接入,如图2所示,从而实现不同的用户定位、会话建立、会话管理等功能。
2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组成
基于LTE的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由核心网、信令网关、综合数据服务中心平台、矿用本质安全(以下简称本安)型综合基站、矿用本安型天线、矿用本安型终端(包括矿用本安型手机、矿用本安型执法记录仪、矿用多参数气体测定器等)及其他配套设备组成[3-5],如图3所示。
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可满足井下各子系统的接入和传输要求[6-8],通过减少井下各站点站址,将数字监控、人车定位、无线通信、IP电话、语音广播等系统的多个基站合一,共电源、共传输,大大减少井下站址和线缆,降低员工日常维护量。
3综合基站设计
3.1硬件设计
矿用本安型综合基站是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的核心设备,其采用ATN950B万兆环网交换机,集成FDD-LTE无线通信、人车精确定位、广播通信、IP电话调度通信、工业自动化接入、串口服务器接入、供电等模块,如图4所示,可实现煤矿多系统统一调度管理,并可根据实际需要接入安全监控系统数据。
综合基站通过内置的交换机实现自身级联,通过4×RS485/RS232接口和空闲FE端口实现综合接入功能,以减少对主干光纤环网的接入压力。供电模块采用统一的矿用隔爆型锂离子蓄电池,统一电缆、光纤、供电部署。综合基站采用模块化、可插拔设计,各模块均提供标准的PCI(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插槽,可根据实际功能需要分合,扩展性强。
3.2受限空间内多系统间抗干扰设计
为消除多网融合而形成的干扰对综合基站的影响,以井下受限空间电磁波传输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干扰源模型[9-11],对干扰源分析及建模、多系统近址共建共电源防护及空间布设、多网融合中各系统自身抗电磁干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综合基站抗干扰机制,达到了静电、脉冲群、浪涌抗扰度国家三级判据A性能。
图5为基站脉冲群抗干扰电路。电容C1接在输入线两端,用于消除差模干扰。电容C2,C3接在输入线和地线之间,用于消除共模干扰。T1为共模线圈,用于消除共模干扰,其共模电感的两臂作为线路隔离电感,可对波头电压产生一定的延迟,保证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D1,D2优先动作,D3延迟动作,从而减少回路大电流,有效保护电路中元件免受浪涌冲击而损坏。
4煤矿4G专网与电信运营商对接
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中的4G专网用户与中国电信公网用户进行语音业务互通时,要求专网用户手机统一使用中国电信发放的USIM(UniversalSubscriberIdentityModule,全球用户识别卡),在中国电信信号覆盖范围内优先使用中国电信网络,作为公网用户;在中国电信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使用无线专网,作为专网用户。公网用户与专网用户之间可进行语音及短信互通。煤矿4G专网与电信网络对接拓扑如图6所示。
煤矿4G专网与电信网络的对接技术包含EPC(EvolvedPacketCore,演进的分组核心网)对接和IMS(IPMultimedia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对接两部分。
(1)EPC对接。中国电信对专网EPC(4G核心网)开放了S6a接口。专网EPC通过标准S6a接口———Diameter/SCTP与电信HSS(HomeSubscriberServer,归属用户服务器)互联,接入电信网络,获取鉴权数据。矿用本安型终端取得专网核心网的双向鉴权后,可驻留使用专网。
(2)IMS对接。煤矿4G专网的IMS采用TDM(TimeDivisionMultiplex,时分多路复用)方式与中国电信2G/3G/4G网络关口局对接,采用E1线及标准ISUP(ISDNUserPart,ISDN用户部分)协议,实现井上下“一机一号”语音互通。
该对接技术除了4G专网用于鉴权的S6a对接通路外,专网与电信公网只有1条通路且为局间对接,2个网络相对独立,耦合性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专网对电信网络的影响。
5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测试
5.1系统部署方案
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在井下布置56台综合基站、250部矿用本安型终端。综合基站通过光纤接入井下交换机,最终与井上综合数据服务中心平台通信。交换机与各基站采用星状组网,每台交换机最多可连接24台基站。
井下综合基站采用定向天线,根据巷道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布设。其中直巷的天线分别向前后2个方向覆盖,覆盖范围为600~800m;在弯曲巷道或巷道交错区域的弯曲处或拐弯处布设1个基站,并根据巷道的走向调整天线角度进行覆盖。综合基站布设方法如图7所示。
5.2测试结果
在井下对系统进行了信号强度和通话效果测试,结果见表1。
测试结果表明,2个基站之间距离不超过800m、终端与基站之间通信距离不超过400m时,基站天线增益不低于11.0dBi,接收灵敏度不大于-105dB·m,基站最远处的信号强度不低于-105dB,通话质量较好。
采用Flywireless测试基站切换时间,结果如图8所示。经多次测试后取平均值,得到基站切换时间为21.67ms,满足工控信息接入需求。
6结语
基于LTE技术的全矿井融合通信系统可在大中型煤矿井下实现数字监控、人车定位、无线通信、IP电话、语音广播等多系统的统一接入、承载、管理,实现多业务数据共享和调用,可提供通用的数据接口和平台,实现与现有业务平台的对接。测试结果表明,综合基站覆盖半径为400m,在该范围内无线信号接收强度不低于-105dB,通话质量较好,且基站间切换时间为21.67ms,满足矿井实时、可靠通信要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继平.煤矿信息化自动化新技术与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6,44(1):19-23. SUNJiping.Newtechnologyanddevelopmentofmineinformatizationandautomation[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6,44(1):19-23.
[2]霍振龙,顾义东,李鹏.LTE通信技术在煤矿的应用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6,42(1):10-12. HUOZhenlong,GUYidong,LIPeng.ApplicationresearchofLTEcommunicationtechnologyincoalmine[J].IndustryandMineAutomation,2016,42(1):10-12.
[3]赵晓磊,藏朝伟,杨建伟,等.基于SIP服务器的多系统融合煤矿通信系统分析[J].河南科技,2016(1):28-30. ZHAOXiaolei,ZANGChaowei,YANGJianwei,etal.AnalysisofcoalminecommunicationsystembasedonSIPserver[J].JournalofHenanScienceandTechnology,2016(1):28-30.
[4]王启峰.煤矿安全监控多系统井下融合方法[J].工矿自动化,2017,43(2):7-10. WANGQifeng.Undergroundmulti-systemfusionschemeofcoalminesafetymonitoringandcontrolsystem[J].IndustryandMineAutomation,2017,43(2):7-10.
[5]严春.综合一体化分站在矿井的设计和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5):96-97.
[6]李艳军.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通信,2016(9):248-249.
[7]徐静,谭章禄.智慧矿山系统工程与关键技术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14,42(4):79-82. XUJing,TANZhanglu.Smartminesystemengineeringanddiscussionofitskeytechnology[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4,42(4):79-82.
[8]张立亚,孟庆勇,温良.煤矿应急救援中无线Mesh网络多信道分配算法[J].工矿自动化,2015,41(6):83-86. ZHANGLiya,MENGQingyong,WENLiang.Multi-channelallocationalgorithmforwirelessmeshnetworkincoalmineemergencyrescue[J].IndustryandMineAutomation,2015,41(6):83-86.
[9]巩建福,路恒,罗衍鑫.基于矿用监控系统的电磁兼容研究[J].电子质量,2016(2):70-72. GONGJianfu,LUHeng,LUOYanxin.Researchof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basedonminemonitoringsystem[J].ElectronicsQuality,2016(2):70-72.
[10]孙继平.煤矿用电工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要求及试验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6):68-72. SUNJiping.Requirementsandtestmethodof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forelectricandelectronicproductsincoalmine[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3,41(6):68-72.
[11]李帆,丁锦,沈耿彪,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编队电磁兼容网络优化[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7,39(3):724-730. LIFan,DINGJin,SHENGengbiao,etal.Optimizationof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networkofformationbasedoncomplexnetworktheory[J].JournalofElectronics&InformationTechnology,2017,39(3):724-730.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