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09 10:28:32 更新时间:2019-09-09 10:28:32
每次外出听课,总被课堂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所折服。学生读得感情到位了,对文本的理解就达到了一半。于永正老师说:“文章,不读熟不开讲。”可见,朗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最后,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言。
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精心选取训练点,指导学生研读
一堂好课一定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也要抓住关键字词。抓住关键词训练学生的朗读,可以对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人物性格特点都是从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林冲连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然不理睬……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喜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充武师,找你骗吃骗喝……’,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这段话中,“只好”“冷笑” “冒充”等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躬身施礼”“只好”“请教了”表明了林冲的谦逊有礼,“冷笑”“全然不理睬”“骗吃骗喝”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无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读好课文,对人物性格特点也就不难把握了。
对这样的课文,我没有口干舌燥地反复讲,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在品读中得以升华。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在朗读训练时,我让学生朗读描写特别形象的地方,让学生既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又能在朗读中加深对原来并不熟悉事物的理解。例如,课文《黄山奇松》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黄山,多媒体课件也无法形象地体现黄山松的 “奇特”,我便抓住文中形象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朗读,想象黄山松的“独特”之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引导学生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如《二泉映月》一文中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这些内容写景与抒情相映衬,学生在悠扬的二胡曲中反复朗读,体会阿炳的悲惨命运和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相关推荐试论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