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教学中学生生活体验的缺失与回归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10-12 10:42:50 更新时间:2019-10-12 10:42:50
摘 要 当前小学国学经典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呈现出严重的学科化、知识化倾向。回归学生生活体验是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本质要求。通过诵读、对话交流、活动等方式体验国学经典的教育意蕴,是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发展学生的理智和改进学生行为的关键。
关键词 国学经典 生活体验 缺失 回归
一、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现实审视:学生生活体验的缺失
长期以来,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教学观下的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表现出严重的学科化与知识化倾向。
1.国学经典教学学科化为了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国学经典实施方案,印发了“国学经典系列”教材,开设了专门课程。但是“此类读本、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明显带有功利化与工具性的趋向”[1],尤其是在现阶段小学科目设置较多、课程容量较大的情况下,一些学校的国学经典系列教材开发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对小学国学经典教学应达到什么目的、如何选择国学材料、如何组织与实施国学经典教学等都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更多地只是通过设置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生背诵古文诗词等方式来实现。诚然,课程是国学经典教学实施的主渠道,但是课程并不等于课本,尤其是对国学经典教学来说,这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课程,但是仅仅简单地开设国学经典专门课程而不将国学经典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造成了国学经典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脱节,这种方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国学经典教学知识化国学经典教学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基础。但是绝大多数学校由于没有清晰的国学经典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教师更多地只是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识记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忽视了国学经典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从而导致国学经典教学成为一种单向度的“授受”行为,“单纯的知识化教学并没有通过感悟和体验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与灵魂,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好奇心,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与‘神’的分离和 ‘根’与‘魂’的丧失”[2]。学科化、知识化的小学国学经典教学本质上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静态的、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客观存在供学生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本质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小学国学经典教学以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感知力和理解力为核心,以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为目的,这种目的与价值追求反映在教学中必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1.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切感的重要环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最早做了关于学习的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小学国学经典教学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影响到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杜威认为,“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 的 人 的 世 界 , 而 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3]培养儿童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就是培养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切、友好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4]。因此,小学国学经典教学不是要将晦涩难懂的国学材料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起点,使国学材料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方式进一步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2.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力的重要方式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国学经典不仅是圣贤们知识经验的结晶,更蕴藏着圣贤们的情感体验。学习国学经典,不仅要引导儿童理解作品的大意和传统习俗,更要帮助儿童体会经典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这种体会能够超越单纯的知识思维建构,是儿童在充分参与基础上进行的生命认知,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国学经典教学就是要促进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基于空洞说教的教条发展,而是立足学生经验的生命的发展。因为“经验不是一种呆板的、封闭的东西;它是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的”[5]。在小学国学经典教学中促进儿童经验的发展就是让儿童充分参与国学经典教学,并对国学材料及其教育意蕴进行的生命认知、真实感受和深刻理解,从而使儿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帮助儿童 形成良好的 道德品质 ,逐步提 高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促进他们理智的发展。
3.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力的重要途径南宋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就提出:“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可见,读圣贤之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圣贤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借鉴圣贤的思想探究天地之理。儿童对国学经典从了解到探究的转变,恰恰反映了儿童对国学材料“真正的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机械的讲述与单纯的灌输,注重儿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是提高儿童欣赏品位的重要途径。理解不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它规定了人的认识限度和世界经验的范围。“在理解中,永远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截然区分。”[6]理解的文本不仅包括一切文字和非文字作品,而且包括整个世界历史本身。在理解内化与发展的过程中,主体的生活体验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既为经验的内化提供了支撑,又为经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起点。可以说,没有建立在儿童生活体验基础上的国学经典教学,就不可能被内化为学生经验的一部分,促进学生行为的改进,唤起学生“灵魂”的发展。杜威甚至认为,这样的教学在促进儿童理智的发展方面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路径走向:回归学生的生活体验
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回归就是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唤醒儿童参与国学经典教学的积极性与主体性,注重儿童经验的成长与发展,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增强儿童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他们的理想人格。
1.在诵读中体验,提升儿童的欣赏品位诵读是学习国学经典的最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早在《周礼》中就有了“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的记载。在《朱子读书法》中,更是将“熟读精思”作为六条原则之一,“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朱子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更是在《训学斋规》中指出了诵读的精髓之所在,亦即读书的“三到”,在“三到”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诵读不等于死记硬背,“我们全力推广的学生读经项目,实际上就是一种读书活动,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生乐于读书、乐于背书、乐于唱歌”[8]。因此,在小学国学经典教学中,要让儿童在诵读中注重节奏的把握与情感的抒发,因为在小学阶段,尤其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诵读的国学经典基本是一些语言优美、声韵协调的古文诗词,如《三字经》《声律启蒙》《弟子规》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对语调的调整和节奏的把握,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将教学材料中所描绘的优美画面、故事情节通过音乐、图片、动漫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律及清晰的图像认知中全身心地投入,充分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促进儿童经验的主动建构。
2.在交流中体验,促进儿童的理智发展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我国圣贤们非常注重在对话交流中对学生的启迪与引领。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和自由天性的启迪。小学国学经典教学中,由于儿童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经验与个性特点的不同,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也就可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机械灌输与道德说教,坚持民主、平等、对话的原则,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生生间可以就学习材料提出批判性的见解,通过对话、辩论等方式,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注重学生所读、所思、所悟,将国学经典与社会发展、学生经验有机统一起来,赋予文本时代气息、生命意义,以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共识。如在《弟子规》“亲有疾,要先尝”中,既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是否应帮助父母试药进行讨论,也可以围绕现实生活中自己生病时父母亲对自己的照看与父母亲生病时自己对父母亲的照顾展开讨论,从而既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3.在活动中体验,促进儿童的行为改进朱子竭力反对读书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 “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可见,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自我行为的改进与道德素养的提升。小学国学经典教学在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以及学生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然而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的改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在学生的活动体验中形成。因此,小学国学经典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学为主的局限,采取角色扮演、趣味游戏、参观游览、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参考文献
[1] 郭齐勇.传统文化扎根中小学的三大关键[J].人民教育,2016(22).
[2] 李录琴.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8(01).
[3]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国学经典教学中学生生活体验的缺失与回归相关推荐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儿童视角热”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