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求异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8 11:37:13 更新时间:2020-01-08 11:37:1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文化基础”层面里的“科学精神”重视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思维方式的形成,“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透过这一基本内涵,不难发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思维能力培养的强烈要求。科学精神是一种“思维”精神,思维能力的追求是发展科学精神素养的重要渠道。“新课标”也重视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能力的获取得益于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实践。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思维指向价值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重视对学生求异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在课堂中营造求异氛围
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求异性思维发展的温床,精心创设课堂环境,可以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场所,让教学彰显精彩。教师是这一环境的设计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质疑、求异上的鼓励,都能让学生思绪飞扬。比如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提供某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找到求异点并引发讨论,能有效活跃求异性思维,为后面的求异性阅读教学做好铺垫。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求异点激发求异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揠苗助长》一课,老农急于求成,一天的忙活让禾苗全部枯死,对此学生都有感慨。此时如何让学生生发求异的思维冲动,就要教师善于抓住求异点激发求异思维。激发手段不拘一格,比如以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充当老农的儿子、邻居或者朋友,让学生对老农说出最想说的话,如此一来,教师便抓住了求异的“节骨眼”,促成学生求异思维脱缰而出,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求异性思维此起彼伏,学生受益良多。
求异性课堂环境的营造,还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师生关系的平等。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论是否符合教师期待,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有容错意识,给予学生课堂思维安全感。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抓手。问题情境越好,越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如何把阅读文本转化为问题情境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问题的设计新奇而具有咀嚼力,难易适度,指向明确,又能始终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好奇心的保护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初读文本,学生总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语文教师要乐于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好奇,并能让它自由勃发,然后萌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动机。
二、善于激发与引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对低龄学生而言,求异思维的产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要做好引导,善于鼓励,积极寻求对学生求异兴趣的激发,促使探求欲的产生,有了求异冲动,一切就都好办了。比如关于《狐假虎威》的学后所得,简言之,传统的结论是“不学狐狸的狡猾,要做诚实人”。但如果引导学生联系看过的有关狐狸的卡通片再来评价狐狸,学生脑洞大开,积极活跃——“它很聪明”“它救了自己也没伤害到别人”……
如果学生有了求异冲动,便对教学文本乱批一通,否定一切,又该怎么办呢?“求异”不能放任,需加以正确引导,避免负面思维的“合法化”,因而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求异,这是求异品质的铸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鼓励学生对固有结论大胆质疑,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求异潜能,踊跃抒发个人独到见解的求异过程里,难免会出现某些错误的看法和某些失败的思辨,教师也要以赏识的眼光加以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找到原因,逐步引向思维的正确轨道上来,那么学生脆弱的求异思维之花便能得到呵护,从而促成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善于求异需要语文教师悉心引导,防止求异思维泛滥功在平时,求异点和求异度的权衡是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把关的重要环节。
让“尽信书”的中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产生求异性思维并能批判质疑是有难度的,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对课本中正面形象的肯定和模仿之中,而阅读文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阅读教学中求异思维品质的培养还应将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的天地中去。
三、求同存异,同中求异
阅读教学最忌对文本千篇一律的解读,这种思维定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有害无益。事实上阅读教学中不乏出现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但常常遭到我们漠视甚至将其视为“异类”,这就无形中扼制了求异性思维的萌发。在《落花生》教学中,如果学生有不想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反倒想做像苹果、石榴、桃子一样的人的想法,又该如何面对?“花生太沉闷,成熟的苹果、石榴、桃子既漂亮又有利于身体健康。”学生的“异见”实在应该重视。
求同存异之后,还可以同中求异:求同一单元课文之异、求同作者不同作品之异、求相同或相似题材之异、求不同版本同一作品之异、求相似人物形象之异等等。比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内容上借眼前之景很好地渲染出送别的意境,但其送别的背景和折射的季节却是有区别的,相似的意境却体现出不同的写法,不同的写法却营造出相似的意境。借助同中求异的比较思维,两首诗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就会凸现在我们面前。结论的相同却有着解决方法的不同,这就是求异思维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看问题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归纳,在归纳中寻求不同的思维方式。
四、 探究性学习助推学生求异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许多事实表明,大多数学生具有在各种活动中发挥各自一定素质潜能的强烈欲望,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组织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创造的新空间。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训练,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性思考,运用综合、比较等分析法,形成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经过长期的思维练习,就能形成学生思维的广泛联系,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究能力。如《田忌赛马》,当学生找到田 忌 转 败 为胜的原因后,可引导他们 揣 摩 孙 膑的思维过程,然后再让 学 生 站在 齐威王的角度,假设齐威 王 发 现 了 田忌的计谋,接下来该做怎样的调整并说明原因。再如《司马光》一文,教师可借反向逻辑训练推动文本探究思维活动。先以“不砸缸可用什么方法救人”引入,待学生七嘴八舌想出若干“妙计”后再提问“这些不砸缸的妙计有何相同”,学生的回答会指向“都是让人脱离水,离开水就会安全”,老师借机切入:司马光的做法和大家的“妙计”不同在哪里。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司马光砸缸是让水离开人”的结论。这种正反向逻辑训练,开辟了打破思维常规的思维路径,极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
可通过点评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点评活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完成教学主要内容后的总结阶段进行阅读反思型的点评。教学过程中的点评可以随时进行,但点评的关键是学生能对“异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中,如果有学生不认为小猴子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反倒觉得小猴子聪明可爱,勇于尝试,不安于现状,不断地追求,这便出现了很好的点评契机。围绕 “异见”,让学生各抒己见,我们会发现学生思想的交锋常常碰撞出求异的火花。总结阶段进行的阅读反思型的点评活动是一种思维的升华,是培养学生求异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学完《扁鹊治病》,在对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亡的故事结局原因的探寻中,当追溯到蔡桓公对医生的看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时候,让学生再次审思蔡桓公所指现象是否隐涉一定的生活现实,此时学生会站在一定高度重新审视课文内容,那么求异性思维又一次得到再现。学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在进行文本总结时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针对此句让学生进行总结性的阅读反思,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批判性地得出不迷信权威、要有执著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的结论,这是水到渠成的求异思维的真情流露。
学生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弥足珍贵,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求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求异性阅读教学充实语文课堂,让学生彰显个性与风采,真正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到实处。
《阅读教学中求异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来源:《中国农村教育》,作者:高 华,邵艳红。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