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摄影不同艺术风格分析
所属栏目: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9 10:15:11 更新时间:2020-07-29 10:15:1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都市摄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很多摄影师都将镜头对准都市生活,展现各自不同的艺术风采。本文选取广东省著名摄影家叶健强先生和上海市著名摄影家陆元敏先生的摄影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不同文化背景对都市摄影创作的影响。
一、相同的时代背景,相似的摄影视角
叶健强1971年进入广州新闻图片社,1980年进入《羊城晚报》,开始了摄影记者的生涯。陆元敏原是插队的电影放映员,1980年调到区文化馆任群众摄影辅导员,迈入摄影创作之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掀起改革开放大潮,意识形态上呈现思想大解放,提倡文艺民主、创作自由,这是两位摄影家所处的共同的时代背景。他们的创作环境都是大城市,从晚清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和广州分别是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城市。叶健强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广州一直是他生活和创作的地方。广州在近代是一个商业社会,孕育了平等的观念。而陆元敏除了有一段去崇明岛插队的经历,基本上都在上海生活。上海开埠以后,一跃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这些都决定了海派文化观念上注重个体和细部的市民趣味。在相似的时空背景下,他们的创作演变都有相似的路径:早期都受沙龙摄影的影响,后来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对完美的追求,将镜头视角下移,分别对准了两地的平民百姓,拍出了两地市井百态的风俗长卷。他们的拍摄方式也相近,都是街拍,俗称“扫街”,即快速抓拍,呈现市井生活的原汁原味。
二、相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摄影风格
他们的作品内容虽然相似,但彼此个性鲜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有主题与无主题
叶健强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新闻色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那个年代的社会热点或多或少都有所反映。他的每一张照片都传送出了一个清晰的信息,都可以看到摄影师“我”在里面。他反复强调,“好照片要有一个主题”,要“学会思考性地拍照”。a他认为,“细节往往是时代的符号”,人们“是能透过细节感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b。他指出拍摄最重要的就是会运用对比,特别是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对比。“有对比的图像才有思想,才有故事。”c他的作品暗含一种宏大的叙事,带有作者的某种价值评判。而陆元敏的镜头对准的是普遍生活中“最稀松平常的一幕幕”,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常态相对平淡许多,是“试图记录而非批判”。陆元敏自己也多次强调自己的拍摄是“无意识性与无目的性”d,是一种自由随性的摄影。他在刻意回避那些新闻事件和矛盾冲突,认为拍新闻“都是记者在做的”,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e也正是因为主题的模糊与缺失,他的作品显得丰富与开放,与读者有了“多元的沟通空间”。陆元敏的作品看似回避了那些宏大的叙事,实则超然于宏大叙事,因为他找到了宏大叙事的基础和本源,即上海“最具体的人性和生存”,从另外一个层面直达社会人生的本质。
(二)有趣与“无聊”
叶健强的摄影作品肯定是有趣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小故事,抓住都市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冲突,展现出某些戏剧化的场景。如一张关于街头牌局的作品《肉痛》(图1),输者身上的木夹子足足有三十多个。以“肉痛”抵“牌资”,体现出了大多数底层小人物的人生境况,无奈、艰辛和顽强的生命力,因而也被视为“近乎残酷的幽默”。他是以一个草根的视角来描绘草根,带有浓重的广式趣味:不沉重,不压抑,幽默乐观,直截了当,甚至有点粗俗,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娱乐性”。这种趣味已经带有一点后现代的味道了。而陆元敏的作品则“平凡之至,甚至毫无特征”,缺乏矛盾冲突以及戏剧化的效果。作者本人也多次强调他拍摄的是“一些很无聊的东西”——极其熟悉平淡的人和事,环境和物品也是“无意识带进去的”。这些“无聊”的内容靠什么打动读者呢?陆元敏找到了罗兰·巴特所说的“刺点”,即照片中某些打动人的细节。在他的作品《小女孩的背影》(图2)中,小女孩身后飘起的披风,冲击了观众的内心情感,令观众产生了莫名的感伤和“近乎于温情的亲切感”。如果说叶健强的摄影作品有点像小小说,那么陆元敏的作品则更像散文诗。
(三)碎片化与系统化
叶健强的都市摄影,是报纸图片专栏一日一图的“碎片化传播”。如他的“跑街”系列是一个缺乏连贯线索的选题和策划的摄影行为,摄影内容如万花筒般五花八门;拍摄对象大多是陌生人,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因此是以“点”多见长,并非是某一专题的系统性记录。而陆元敏的创作相对系统化,如《苏州河》系列的主要拍摄范围在上下班的几条路上,他反反复复地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反而无意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拍摄;《上海人》的拍摄对象主要是“同事、朋友、邻居,还有邻居的邻居,都是认得的人”f。对于这两个系列,他是有意识地进行专题拍摄,如熟悉的地点和熟悉的人,范围都不大。他认为“越熟越好,我是反反复复不大容易厌倦的一个人”g,因而拍摄得相对系统和深入,以“线”“面”见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影像记录。
(四)传统与现代
从摄影观念和摄影技法来分析,陆元敏的拍摄更加现代,叶健强的拍摄更加传统。按照陆元敏自己的说法,他刚开始拍摄时,受外国地理杂志影响,后又受法国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和匈牙利摄影师安德烈·科特兹(AndréKertész)影响,“有个时期特别喜欢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的照片”h。他的摄影作品还发表在日本摄影杂志上,众所周知,日本的摄影观是非常现代的。以陆元敏的影集《胶片时代的上海》为例,其中共收录101张照片,开放式构图有38张,地平线倾斜有13张,失焦模糊有5张,陆元敏对现代摄影语言和摄影手法的运用是非常娴熟的。反观叶健强的《时代映像》,收录52张照片,开放式构图只有5张。虽然不一定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但叶健强的拍摄手法相对传统,似乎没有师承哪一位摄影大师,是以百姓口味为形式追求,自自然然,“老老实实”。作为面向大众的新闻照片,形式上不能太创新,有评论说他的摄影“内容远远大于形式”i,大概指的就是这一点。
三、不同的摄影风格,源于不同文化背景
叶健强和陆元敏的作品之所以风格迥异,首先与他们不同的创作身份和创作心态有关。叶健强是摄影记者,他的拍摄不可避免地带有职务性质。而陆元敏是文化馆的摄影专员,他的创作基本没有任务性,拍什么,怎么拍,完全是自由创作。他甚至说,摄影是在“玩一种游戏”。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他们不同的摄影风格,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根基不同上海的文化可以一直追溯
到具有“士族精神”和“书生气质”的江南文化,追求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细节表达,有雅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发达的工商业造就了市民阶层,这使得上海的俗文化也异常发达。同时,由外国租界引入的西方文明,使海派文化有很多创新的现代元素,如海派文学的代表之一“新感觉派”,以描绘都市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见长,意识流、蒙太奇、散点透视、非连续性的叙事、颠倒时空等现代手法,他们都熟练地“玩”了一遍。j因此,海派文化呈现出既雅俗并举又不乏新潮的特点。在此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再看陆元敏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绝大部分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反映内心的主观体验,与海派注重内心情感是一脉相承的。陆元敏谈到“记忆”对摄影的影响时说,所拍的人“还是和我的记忆有关系的人”。对于外出采风,他认为“难得一去的地方,这个地方以后对我也没有什么回忆的,好像就不大值得我去拍”k。这些记忆有一种很深的情感体验,也是他按下快门的先决条件。陆元敏的摄影作品往往被体验出 “梦境般的超现实感”,“虽蕴积了无数人间烟火,却给人出乎意料的超脱虚幻感”(图3),其作品“画面中的情绪多于情节”。在审美趣味上,陆元敏传承了海派雅文化的衣钵;另外,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体现出的现代手法,也与海派文化“洋气”的一面有相通之处。相反,评论界对叶健强作品的评价就没那么诗意了,如“粗糙却有力量”“市井快餐”“野趣横生”“非常的原生态”“亲切无比”“大刀阔斧,镬气很猛”“‘一街一巷皆邻里,无富无贫好弟兄’式的拍摄”等。叶健强背靠的是广府文化,其渊源岭南文化也属于移民文化,但与江南文化因中原皇室和豪门士族南迁而形成不同,岭南地区的移民大多为平民,雅文化基因比较弱。广府文化有重商务实的一面,市民阶层多为务实者,不易受情感影响,不喜空谈,讲求立竿见影。叶健强追求的是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是从市民的角度而非文人的角度去拍摄,其情感趣味自然就是大众街坊的感受。图3
(二)文化发展阶段不同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成为当时北京以外的另一个文化创新中心。广东没有上海的雅文化积淀,但港澳文化成为广东文化新的能量源。港澳文化的主流是消闲文化,求新猎奇,追求娱乐效果,不喜欢沉重呆闷的感觉;媒体多以社会新闻为主打,相对淡化时政新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精神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广府文化。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州在文化上也是开风气之先,广州媒体也开始转向多元化和市场化,呈现出开放宽松的氛围。当时的广州社会也处在剧烈的变革中,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大姐大打“大哥大”》(图4)。叶健强拍出了许多奇趣的、极其贴近民生的作品,水到渠成;还有不少照片是发现问题、针砭时弊的作品,体现了一个新闻记者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图4《大姐大打“大哥大”》而在同一时期,经过历次改造的上海,文化发展变得相对缓慢和保守,上海人就被称为“大城市,小市民”。陆元敏多次强调,他的拍摄对象“这批人都是不太努力的人”,“都是活在自己一个小天地里,几十年都不太会变动的那一种家庭”,这恰恰抓住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某些特征。陆元敏也说:“我也是这样的,不太努力,上海像这样的人也还是蛮多的。”l当然这不是真的说陆元敏得过且过,荒度岁月,而是指拍摄不会带有沉重的使命感,创作温柔用力,顺其自然,避免剑拔弩张、锋芒毕露。现在看来,创作出这种“真实且松弛,温和而平静”的作品,既是心性使然,也与上海的社会文化氛围相吻合。不论是叶健强还是陆元敏,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记录城市发展变化中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们都成绩斐然,叶健强获得第1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陆元敏获得首届“沙飞摄影奖”。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摄影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作为都市摄影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其所在城市不同的精神气质,在这一点上,他们不愧为中国都市摄影的双子星。
作者:蔡彤宇
都市摄影不同艺术风格分析相关推荐|摄影技术在绘画艺术有何影响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