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戏曲合唱中的表达与运用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6 10:33:44 更新时间:2020-08-26 10:33:44
随着我国合唱艺术的蓬勃兴盛以及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近年来我国由传统戏曲改变而成的合唱作品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逐渐提高,对合唱艺术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审美大众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听觉享受,而是要求更加丰富的视觉审美效果,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在中国戏曲改编的合唱作品的表演编排上适当加入肢体语言达到是挺兼容的效果,给观众试听共享的感受。
一、中国戏曲的发展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从宋金的杂剧、南戏、元曲,发展至明清的昆曲,在发展中吸收并融合了个时期的各种声腔曲调、民间歌舞、琴曲、宗教音乐等元素,形成完美的舞台艺术表演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其中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二、中国戏曲改编的合唱作品
中国戏曲中的合唱形式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弋阳腔,并在高腔剧种中得到发扬光大,称为“戏曲帮腔”。实则可以追溯到更早,《诗》《郑风•摔兮》篇唱道:“叔兮伯兮,倡!予和汝妙,“叔兮伯兮,倡!予要成女。”这里写的就是青年男女相聚欢会之时,此唱彼和的歌舞场面。这种合唱形式即是《楚辞》中的“乱”,其实就是合唱。汉代相和歌实承楚音前有“艳”,后有“乱”、“趋”,相当于《吴声》、《西曲》的前有“和”而后有“送”。艳、乱、趋、和、送,其实都是合唱形式。到了唐代,歌舞戏《踏谣娘》更是充分发挥了“和”的特长,女主人公每歌一叠,“则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帮腔的形式来烘托气氛,增强剧情的戏剧性。由此可见中国戏曲中的合唱形式由来已久,20世纪以来,戏曲中的合唱展现了新的风貌,形成了一批具有时代感的现代戏曲合唱作品。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朝阳沟》等其中以京剧和豫剧为代表。
三、肢体语言在中国戏曲合唱中的表达与运用
(一)京剧中合唱作品的肢体语言
提到现代京剧中的合唱作品,不得不提到1960年代的革命样板戏,一个被标上特殊符号的历史标签。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在此前的三年中,曾被称为“现代戏”、“革命戏”,最后定名为“革命艺术样板”。革命样板戏最初专指八部戏,其中京剧作品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其中多个关键情节用合唱来演绎,如《智取威虎山》中的经典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乘胜进军》等。除了上世纪特殊时期的样板戏,近年来许多作曲家在原本的京剧唱段基础上,通过现代的和声编配技巧创编合唱,使作品的听觉表现力更加丰富,如《杜鹃山》中的《家住安源》、《情别霸王》等。受特殊时期政治背景的影响,样板戏中的合唱作品表演过程中肢体语言较少,合唱成员多以眼神来表达人物形象,个别带有领唱的选段中,领唱的肢体语言较合唱成员丰富,多根据剧情的人物性格特点、情节需要,并结合了戏曲中的手眼身法而编排。近年来改编创作的京剧合唱作品肢体语言的表达较比之前灵活,但大部分的仍以站立的体态为主。
(二)豫剧中合唱作品的肢体语言
豫剧起源于中原,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合唱被运用到豫剧中。合唱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很快被戏曲观众所喜爱并得以普及。通过作曲家们多年来的努力及实践,合唱在豫剧音乐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并创作了一批深受戏曲爱好者及合唱爱好者喜爱的合唱作品,同时也为豫剧音乐艺术拓展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豫剧中的合唱多采用小合唱或伴唱的形式。音域较窄,但却能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生动的表现情景等方面。并常用哼鸣或“啊”来展现背景气氛,为剧情做铺垫。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作曲家们借鉴了豫剧中的经典唱段,运用现代的创作技法改编成了许多合唱作品,如《朝阳沟》、《大祭桩》等。豫剧是一种戏曲表演艺术,在演唱的过程中很重表演,因此在演绎豫剧所改编的合唱作品时也应借鉴豫剧的表演要诀,并根据具体剧情编排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使作品既传承了我国传统豫剧艺术文化,又更加赋予时代感和观赏性。以亲家母你坐下(《朝阳沟》选段)为例。这段讲的是银环的妈妈来到拴保家之后,和拴娘的对话。前奏部分女生可以双手互握放于腰际扮作中年妇女的形象。“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中。”这句唱词由女声演唱,可以编排互相拉手的肢体语言,“中”可以设计屈膝双手拍腿的动作,开篇即根据剧情及唱词深入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又肯下力有文化,不愁当一个啥,啥?”在疑问句的时候可以设计把一只手扮作听筒放于耳际的肢体动作。既演绎到了故事情节又给观众很强的带入感,丰富了观众的视听审美。为了丰富观众的视觉审美享受,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在中国戏曲改编的合唱作品的表演编排上适当加入肢体语言达到试听兼容的效果,给观众试听共享的感受。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肢体语言在戏曲合唱中的表达与运用》来源:《黄河之声》,作者:王美智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